潜珠篇

夜光四寸今所无,闻有入海求大珠。

大珠自爱潜不发,希世一见比明月。

灵物变化讵可寻,几人皓首死闽越。

泥蟠沙卧海底沉,何知结爱美人心。

可怜曜乘十二乘,谁惜黄金七百金。

越乡祈宝诚非易,涉险捐躯名与义。

天生至宝自无伦,如何真伪人莫分。

古来贵耳而贱目,恐君既见不及闻。

世有南山采薇子,从来道气凌白云。

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

形式: 古风

翻译

如今世间难再见四寸夜明珠,听说有人入海去寻找巨大珍珠。
大珍珠自珍藏深海不肯露面,稀世之宝偶现犹如明月般璀璨。
神奇之物变化莫测难以追寻,多少人白头到老死在闽越之地寻宝未果。
珍珠深埋泥沙沉于海底,怎知它能触动美人的情意。
可叹乘坐豪华的十二匹马车炫耀,谁会怜惜那花费了七百金的黄金。
在越地寻求宝珠确实不易,历经艰险甚至舍命只为名与义。
天生的至宝自然无与伦比,为何真假人们却难以分辨。
自古重视听闻而轻视亲眼所见,恐怕你见到了也未必听得明白。
世间有那南山采薇的隐士,向来道行高深直凌云霄。
而今却远行千里只做一个小官,没有引荐无法向圣明的君主献宝。

注释

夜光:指夜明珠,能在夜间发光的宝石。
四寸:形容夜明珠之大。
入海求大珠:到海中寻找大的珍珠。
大珠:巨大的珍珠。
自爱:自己珍爱,不愿轻易展现。
希世:稀世,非常罕见。
比明月:与明亮的月亮相媲美。
灵物:神奇的物品,这里指大珍珠。
变化讵可寻:变化莫测,难以追寻。
泥蟠:在泥中盘绕。
沙卧:躺在沙中。
海底沉:沉在海底。
曜乘十二乘:乘坐十二匹马拉的车炫耀,曜,炫耀之意。
七百金:极言价值昂贵。
越乡祈宝:在越地寻求宝物。
捐躯:舍弃生命。
无伦:无比,无与伦比。
真伪人莫分:真假难以分辨。
贵耳而贱目:重视听来的信息而轻视亲眼所见。
不及闻:没有听到的(信息)。
南山采薇子:比喻隐居的高士,薇,野菜,古人常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千里作一尉:远行千里只做了一个小官,尉,古代低级武官。
无媒:没有引荐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之问的《潜珠篇》,创作于唐代。这是一首借咏古事而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的诗。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华美,是一幅关于珍珠与人世间真伪难辨、贵重易逝的图画。

诗中开篇即以“夜光四寸今所无”设定了一个缺乏珍奇之物的时代背景。接着,“闻有入海求大珠”展现了人们对于珍宝的渴望和探求。这里的大珠隐喻着难得的人才或美好事物,它“自爱潜不发”,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高洁自持、不愿轻易示人的品格。

诗人通过“希世一见比明月”强调了大珠的罕见与珍贵,而“灵物变化讵可寻,几人皓首死闽越”则表达了对于难以寻觅到的真诚和才华的怀念,以及对那些为此付出生命的人的哀悼。

接下来的“泥蟠沙卧海底沉,何知结爱美人心”描绘了一种深藏不露、被世人忽略的境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在之美与世俗眼光差距的感慨。

在“可怜曜乘十二乘,谁惜黄金七百金”中,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对那些不被重视的才华和付出感到悲哀。随后的“越乡祈宝诚非易,涉险捐躯名与义”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守护道德的艰难与珍贵。

“天生至宝自无伦,如何真伪人莫分”一句深刻地指出了世间真假难辨的问题,而“古来贵耳而贱目,恐君既见不及闻”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中重听轻视的批评,以及对真正价值的担忧。

最后,“世有南山采薇子,自来道气凌白云。 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表达了诗人的高远志向和对理想领袖的渴望。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赏识,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出力。

《潜珠篇》通过对比珠宝与人世间真伪难辨,表现了诗人对于人才、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05)

宋之问(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少连,汉族,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字:延清
  •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市)
  • 生卒年:约656 — 约712

相关古诗词

题张老松树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悽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高树阴疏鸟不留。

形式: 押[尤]韵

则天挽歌

还应鼎湖剑,千载忽同归。

形式: 押[微]韵

陪王都督登楼诗

晦日登楼望,江山一半天。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