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春夜闻钟》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春夜中钟声与自然景象交织的意境。
首联“近郭无僧寺,钟声何处风”,开篇即以“近郭”点明地点,暗示身处城市边缘,却无寺庙可寻,而远处传来钟声,其来源却在风中飘渺不定,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遥远的氛围。
颔联“短长乡梦外,断续雨丝中”,进一步展开画面,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钟声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徘徊,仿佛是远方家乡的呼唤;同时,雨丝轻柔地交织在空中,增加了环境的湿润与朦胧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颈联“芳草远愈远,小楼空更空”,通过对比手法,将远处的芳草与近处的小楼进行对比,远处的芳草似乎越远越显得遥远,而小楼则在雨后的寂静中显得更加空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内心深处情感的向往与孤独。
尾联“不堪沉听寂,天半又归鸿”,收束全诗,情感达到高潮。面对钟声与自然的静谧,诗人难以承受这份寂静,突然间,半空中传来归雁的叫声,打破了宁静,也似乎带走了诗人心中的某些思绪,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夜的独特景象,将自然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家乡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