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杂感(其一)

明月几时有,人间何事无。

倾城顾形影,壮士抚头颅。

方寸谁堪比,深宵我共孤。

感君行乐处,分照及蓬庐。

形式: 五言律诗

鉴赏

此诗《月下杂感(其一)》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情感的独特感悟。

首句“明月几时有,人间何事无”,以问句形式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思考的境地,月亮何时出现,人间又何事发生?这两句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

“倾城顾形影,壮士抚头颅”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句描述女子在月光下独自凝视自己的身影,后一句则描绘壮士在深夜抚触自己的头部,两幅画面分别代表了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刚毅,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孤独与自我反思。

“方寸谁堪比,深宵我共孤”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方寸之间,谁能理解这颗孤独的心?在深夜里,只有自己与孤独相伴。这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也暗含了对社会、对世界的疏离感。

最后,“感君行乐处,分照及蓬庐”则转而表达了一种宽慰与希望。即使是在行乐之处,也有月光的陪伴,即使是简陋的蓬庐,也能感受到月光的温暖。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乐观,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孤独、自我与外界关系的独到见解,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和仇丽亭(其四)

多君怜我坐诗穷,襆被萧条囊橐空。

手指孤云向君说,卷舒久已任秋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春日楼望

一碧招魂水涨津,远山浓抹雾如尘。

忽风忽雨春愁客,乍煖乍寒天病人。

芳草远黏孤骑没,绿杨低罩几家贫。

天涯飞絮归何处,不到登楼也怆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其一)

摇曳身随百丈牵,短檠孤照病无眠。

去家已过三千里,堕地今将二十年。

事有难言天似海,魂应尽化月如烟。

调糜量水人谁在,况值倾囊无一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其二)

今日方知慈母忧,天涯涕泪自交流。

忽然破涕还成笑,岂有生才似此休。

悟到往来唯一气,不妨胡越与同舟。

抚膺何事堪长叹,曾否名山十载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