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弭棹大阳头,大有藏春坞。
深林隔尘寰,苍石辨太古。
岩岫千千重,重重起烟雨。
疑有蛟龙居,全身应九五。
这首明代湛若水的诗《严州诗三首(其二)大阳》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山川景象。诗人驾舟至大阳头,眼前展现出一片深藏春天气息的山谷,仿佛与尘世喧嚣隔绝。茂密的森林和古老的苍石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仿佛能追溯到远古时代。
山峦叠嶂,岩岫重叠,烟雨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诗人联想到可能有蛟龙栖息于此,暗示着这片山水的神秘力量和崇高地位,似乎暗示着某种吉祥或王者之气,暗合了"全身应九五"的隐喻,可能指的是龙的九五之尊,或是象征帝王气象。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寓含哲理,富有意象,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想象。
不详
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投暮宿瑞洪,际晓过邬子。
薄云递轻凉,微雨湿芳沚。
高帆信天风,断港出湖涘。
因动江湖思,便欲泛彭蠡。
遥揖五老峰,汀洲采蘋芷。
乘流直东下,无乃瞬息耳。
蔼蔼东都季,群公青云器。
耿耿陈窦心,时违势自踬。
哲人方龙蛇,沉冥西江汜。
下榻岂无论,栖栖欲奚俟。
载诵厦木言,时之用大矣。
严陵卧扶汉,段生偃藩魏。
古来素业流,沮溺乃救世。
我拜墓中人,伊人骨已蜕。
我拜墓前木,此木栋梁器。
载感厦木言,时之用大矣。
行行十八滩,一滩度一劫。
劫尽逢水源,平澜见明月。
踏月逾庾关,于兹是小歇。
人世多滟滪,寻常互倾灭。
我身在风涛,阅月百圆缺。
此事难重陈,重陈五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