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十三首(其三十七)

三世诸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

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

野干鸣,师子吼。八两半斤,十升一斗。

不从他觅,须还自有。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翻译

三世诸佛都不知晓,疯狂之中普度众生像翻筋斗。
狸猫和白牛却能感知,寒拾相遇面带笑容。
野鸟啼叫,狮子怒吼。轻重不分,量器混乱。
不必向外寻求,一切自有答案。狗不嫌弃主人穷,孩子不嫌母亲丑。

注释

三世:佛教中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代的所有佛。
颠狂:形容行为狂放或不顾一切。
普化:普遍教化众生。
翻筋斗:比喻大范围、无拘无束地行动。
狸奴:狸猫,古人常用来比喻机智之人。
白牯:白色的公牛,这里可能象征纯真或无知。
寒拾:寒拾是《西游记》中的角色,这里借代有缘相遇的人。
笑口:开心的笑容。
野干:野鸟。
师子:狮子,象征威严。
八两半斤:比喻不分轻重,混淆是非。
十升一斗:形容计量器具混乱。
他:外在的、他人。
须还:必须、必定。
自有: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
犬不择家贫:狗不会因为主人贫穷而选择离开。
子不嫌母丑:子女不会因为母亲容貌丑陋而嫌弃。

鉴赏

这首宋朝释梵琮的偈颂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首句“三世诸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看似荒诞,实则暗示了佛性超越世俗认知,即使是佛陀也会以疯狂的姿态进行普度众生。接下来,“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将佛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动物形象相结合,狸奴和白牯象征着即使是最平凡的存在也能理解佛法。

“野干鸣,师子吼”运用了比喻,野干代表低微的声音,师子吼则象征佛法宏大深远。后面的“八两半斤,十升一斗”看似在说量词,实则寓言般地强调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不必外求。最后两句“不从他觅,须还自有。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则传达出修行者应内在自省,不依赖外物,如同狗不会因为主人贫穷而离弃,孩子不会嫌弃母亲的不足,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和亲情的观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的机锋和生活化的佛法解读。

收录诗词(166)

释梵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九十三首(其三十六)

夜来无一事,天晓报上堂。

幸好一盘饭,何用糁椒姜。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偈颂九十三首(其三十五)

今朝四月初十,衲僧独行特立。

等闲瞥转玄关,捏碎虚空出汁。

电光里?跳,微尘里出没。

崄峻崖前百步阶,一级自然高一级。

脚头脚尾不争多,千里乌骓追不及。

形式: 偈颂

偈颂九十三首(其三十三)

了知生死本来同,无数深红间浅红。

堪笑衲僧无用处,尽将衣钵付春风。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偈颂九十三首(其三十二)

今朝二月二十五,等闲触发千钧弩。

一箭中红心,大地无寸土。

四围上下绝遮栏,露出太白庵中主。

去岁因丧本师归,未免声声叫冤苦。

苦中乐,乐中苦。

喝退慈明旧日婆,移凶就吉改坟墓。

南溪流水青如螺,深居落花红似雨。

先师面目俨然存,分付老坚坚收取。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