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赠吏隐》由明代诗人程本立创作,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个人追求与社会角色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中开篇“我志本伊傅,我学非申韩”,表明了诗人志向高远,立志效仿古代贤臣伊尹和傅说,以及儒家学者,但又不拘泥于法家学说,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人格追求。
接着,“胡为窘簿书,得匪负衣冠”表达了诗人面对官场文书繁杂、职责束缚时的无奈与挣扎,似乎在感叹自己是否辜负了曾经的衣冠之士身份,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感慨。
“圣哲动以时,否泰识其端”一句,诗人借古喻今,认为圣贤能够顺应时势,洞察事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暗含着对自身能否把握时机、实现理想抱负的反思。
“卷舒则在我,何适非所安”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位置。
“冉冉雁鹜趋,聈聈龙蛇蟠”描绘了一幅官场中上下级关系错综复杂、权力斗争激烈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疏离感和对真正自我价值的追寻。
“旷心遗困辱,沉迹远疑患”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困扰,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远离可能带来的忧虑和祸患。
“关门古有令,封疆亦有官。公庭有执钥,涧阿有考盘”通过对比古代的隐士生活与官场的忙碌,诗人似乎在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平衡,既能在官场有所作为,又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最后,“请渠勿投笔,努力以加餐”是对友人的勉励,鼓励对方不要放弃追求理想,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要注重身体健康,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角色、内心追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社会背景下寻求精神自由与平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