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走笔奉酬伯昌示潇湘烟竹图》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诗中描绘了潇湘之景,以“烟竹”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首句“三年潇湘客,不厌潇湘游”,点明诗人长期游历于潇湘之地,对这里的山水之美深感喜爱,表达了对潇湘景色的深厚情感。接着,“二水相会处,下有白蘋洲”描绘了潇湘两水交汇之处的美丽景象,白蘋洲点缀其中,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层次感。
“洲上多美竹,出没清浅流”进一步展示了洲上的竹林与流水的和谐共生,竹影随波,动态与静态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森森百顷青,玉簳长与修烟浮”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林的茂盛与翠绿,以及竹子在烟雾中的飘逸姿态,形象地表现了竹子的高洁与脱俗。
“岁久无人采,往往半折古岸头”则通过时间的流逝,暗示了竹子的自然生长与变迁,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坡陁上下不知际,直接九疑千古愁”则将视角拉高,以九疑山为背景,赋予了景色更深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当时古人相会处,至今作亭在林幽”提到了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在此聚会,留下了亭台楼阁,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最爱苦雨时,吾尝棹轻舟”表达了诗人对潇湘雨季的喜爱,以及乘舟游历的乐趣。
“乐与渔人相往返,其意岂在网与钩”则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渔人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尊重。“由来古人能放达,何必傲王侯”则借古喻今,表达了对自由与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对权贵的淡然态度。
最后,“洛阳公子有佳致,落笔直与造化侔”赞扬了友人的艺术才华,能够将自然之美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之上。“方拿抨图止数尺,写出潇湘千里秋”则具体描述了画作的精妙之处,展现了画家的技艺与匠心。
“南山老夫谢世故,一榻静卧如浮沤”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烦恼的解脱与超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遣使持书远相示,欲与老夫醒病眸”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彼此作品的欣赏与交流。
整首诗通过对潇湘烟竹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壮阔,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