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妇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暖烟青满地,细分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插秧妇》描绘了一位在水云之乡劳作的农妇形象,生动细腻,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气息。

首句“青袱蒙头作野妆”,以“青袱”象征农妇朴素的装扮,以“野妆”形容其自然、质朴的美,展现出农妇在田间劳作时的独特风采。次句“轻移莲步水云乡”,通过“莲步”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农妇轻盈的步伐,仿佛在云水之间漫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

接着,“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农妇的裙摆比作随风起舞的蝴蝶,将她插秧的动作比作忙碌的蜻蜓点水,生动地展现了农妇在田间劳作时的动态美,同时也体现了插秧工作的繁忙与细致。

“紧束暖烟青满地,细分春雨绿成行”,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农妇劳作的场景。通过“紧束暖烟”这一细节,表现了农妇在劳作中对土地的细心呵护;“青满地”则描绘了插秧后绿意盎然的景象,春雨细密,绿意成行,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寓意着丰收的希望。

最后,“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这两句以村歌为背景,表达了农妇内心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含蓄地对比了农妇与“扬鞭马上郎”的不同生活状态,突出了农妇在劳动中的独立与尊严,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插秧妇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与美好,更蕴含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敬意,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哭杨大章先生二首(其一)

家绍文元学,身安原宪贫。

世方推独行,天忽夺斯人。

客路谁倾盖,湖堤几咏春。

回看携手处,不语自伤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哭杨大章先生二首(其二)

近到扬雄宅,徘徊至夕晖。

那知三宿别,竟作九原归。

许剑嗟何及,悬床事已非。

祇应重过日,独泣向空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松窗朝听雨,石碓夜舂云。

涧光接树影,石甃沁□□。

野水流花出,松云载雨还。

看山曾到寺,隔水忽□□。

形式:

题长江伟观图

龟书出洛水,神禹膺九畴。

岂伊彝伦叙,洪涛亦安流。

惟岷西南隅,金火相绸缪。

江源发其侧,微茫不容舟。

浅滀渊遂涂,道远势乃遒。

辛勤逾青城,愤怒脱黄牛。汉水?两川,彭蠡会七州。

劬劬朝宗心,自可无滞留。

屹彼金与焦,相望仅一沤。

离立当要冲,不没亦不浮。

大类武安西,震荡不得谋。

神奇北山捷,乃以一卒收。

又似寻邑兵,兕虎杂貔貅。

气贮百文叔,草草就俘囚。

叵测天地心,平地陈险幽。

我疑东海若,力据江上游。

于此战不胜,奔迸若兜矛。

不然江神薨,厥妇义从游。

天吴役秘怪,负石奠双丘。

九思苦未得,物理谅难求。

因悲英雄人,争此若射侯。

伟哉韩将军,铁锁掣万艘。

向非天与灵,万骑真杵投。

至今江之波,犹负脱鼠羞。

我昔曾过之,啧啧泪盈眸。

中流一长啸,宇宙争百忧。

东顾无津涯,赤日出海头。

西望赤壁矶,尚想孙曹刘。

正北维扬城,楼橹郁相纠。

寒烟际衰草,日落风飕飗。

近闻事益殊,沙户逮称酋。

舳舻夹鸼䑠,浩荡剧长虬。

萧瑟但一气,焉能辨邗沟。

向来金碧堆,一炬十二楼。

诸天尽星散,死树生清秋。

时事翻覆间,桑海变蜉蝣。

安知亿劫外,伟观宁此不?

取我金叵罗,披我红锦裘。

酹此一杯酒,净洗千古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