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戢七首(其五)

时平未用入山深,岁晚何妨木秀林。

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翻译

时局太平无需隐居深山,年末岁尾也无妨树木独自茂盛。
听说熊罴这样的猛兽也会出现在猎人的行列之后,难道就不能容忍弱小的牛发出哀鸣吗?

注释

时平:太平时期。
山深:深山。
岁晚:年末。
木秀林:树木独自茂盛。
闻说:听说。
熊罴:熊和罴,古代传说中的猛兽。
后乘:猎人行列之后。
可容:能否容纳。
牛下:弱小的牛。
哀吟:哀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和胡戢七首(其五)》。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平时期无需隐居山林的感慨,以及对于晚年生活的一种淡然态度。"时平未用入山深"表明在太平盛世,诗人认为不必过于避世;"岁晚何妨木秀林"则暗示即使年事已高,也能欣赏树木在秋季依然繁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通过比喻来表达更深一层的含义。"熊罴"象征勇猛或权势,"后乘"可能指代接班人或后辈,这里暗指自己虽年老,但仍有见识和经验可供后人借鉴。"牛下有哀吟"则以牛的低鸣声比喻自己的低调和谦逊,即使在低位,也愿意分享智慧,传递哀伤或忧虑的声音。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含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以及对后辈的期待,展现出一种既超脱又负责任的品格。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和胡戢七首(其四)

住近苏门有白云,闭关却埽道逾尊。

相逢不语忽长啸,今日岂无人姓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和胡戢七首(其三)

闻说归心已浩然,苏门况有子云廛。

广文不去惭官长,系马堂阶要酒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和胡戢七首(其二)

相逢樽酒未辞深,握手盱眙十载心。

车马凄凉人夜别,出门落月与横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其一)

玉泉吟鼎月隳轮,姑射风标两绝尘。

只欠何郎窗畔雪,戎葵为我作馀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