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浮屠道郭云游

何必袁州去,尘尘小释迦。

一筇非外物,四海即吾家。

晓色霜还重,秋容菊正华。

此行良不恶,冬笋已排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何必一定要去袁州,像尘埃中的小释迦。
一根竹杖并非身外之物,四海之大就是我的家。
早晨的景色中霜气更浓重,秋天的菊花正盛开。
这次行程确实不错,冬笋已经长出了新芽。

注释

何必:何必一定要。
袁州:古代地名,今江西宜春一带。
尘尘:形容微小如尘埃。
小释迦:指佛教中的释迦牟尼,此处可能借指修行者。
筇:竹杖。
非外物:不是指身外的东西,可能象征内心的寄托。
四海:代指天下或广阔的世界。
吾家:指诗人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家园。
晓色:早晨的景色。
霜还重:霜气更加浓厚。
秋容:秋天的景象。
菊正华:菊花正值盛开。
良不恶:非常好,不错。
冬笋:冬季生长的竹笋。
排牙:比喻竹笋冒出地面,形象生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送浮屠道郭云游》。诗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胸怀四海的情怀和境界。

“何必袁州去,尘尘小释迦。” 这两句开篇便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去袁州?而后面的“尘尘”指的是佛教中的尘世,"小释迦"则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这里诗人通过提问和引用佛教用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

接着,“一筇非外物,四海即吾家。” 这两句中,“一筇”指的是禅宗中的坐具,也象征着修行者的精神状态。"非外物"意味着这种心境不受外界干扰,而"四海即吾家"则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广阔胸怀,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家园。

“晓色霜还重,秋容菊正华。”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早晨的景象。“晓色”指的是清晨的颜色,“霜还重”则是形容露水凝结成霜,还未完全消散。"秋容菊正华"中,“秋容”指的是秋天的面貌或风光,而“菊正华”则是说菊花正在盛开之时。

最后,“此行良不恶,冬笋已排牙。”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此次旅行的满意和欣赏。“此行”指的是此次的旅途,“良不恶”意味着这次旅程很好,不可恶。"冬笋已排牙"则是说冬天的小竹shoots已经开始排列成行,形象地描绘出一种生机与希望。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禅宗文化的融合,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胸怀广阔的心境。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送秦德久守安丰

历水分携十六年,相逢须鬓尽苍然。

喜君宦况新来好,许我交情老更坚。

小雨送行春溜急,长杨留别午阴圆。

画船插帜澄江远,回首风帆指绣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钱逊叔出守袭庆赐出身除职

赐对金銮下九天,旋闻熊轼为驱前。

人从芸阁初分直,桂折蟾宫乍得仙。

刺史江山聊复尔,翰林风月自依然。

下车快草东封疏,今去祥符正百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淮西转运判官李彦恢还朝

江头旗影弄青红,似说朝天四牡东。

抱病不容攀辔勒,送行那复遣儿童。

田均税敛千年利,福及疮痍九郡同。

此去定知还禁近,从来阴德报宜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董令升舍人归朋溪二首(其二)

仙舟东去访金华,歌彻骊驹向水涯。

试问玉堂司凤诏,何如蓬岛驾云车。

雨馀翠筱初翻箨,风暖丹葵欲放花。

天气清和行色好,江南江北半桑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