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二首(其二)

南来风土已安之,事已当还敢故违。

铜柱略无功可录,玉关空幸死前归。

眼看馀剂怜犹在,力凭征鞍觉尚微。

此去上还官印绶,却来传授祖师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南方的风土我已经适应了,现在事情已定,怎敢再违背呢。
铜柱上没有值得记载的功绩,玉门关只庆幸我在死前得以回归。
看着剩余的药剂仍心生怜惜,但体力靠着征马感觉尚且微弱。
这次离去,我将交还官印,回来后将传承祖师的衣钵。

注释

南来:从南方来。
风土:地方风俗。
已安之:已经适应。
事已当还:事情已定应归去。
敢故违:不敢违背。
铜柱:古代边界的象征,这里指功绩。
略无:完全没有。
玉关:玉门关,古代边关。
空幸:只能庆幸。
死前归:在死前能回家。
怜犹在:仍心存怜惜。
力凭:依靠力量。
征鞍:征战的马鞍。
觉尚微:感觉体力微弱。
去上还:离去后交还。
官印绶:官印和绶带,象征官职。
传授:传授。
祖师衣:祖师的衣钵,可能指教义或职位的传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阮的作品,名为《广中二首(其二)》。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南来风土已安之,事已当还敢故违。”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之情的渴望。"南来"指的是从北方回到南方家园,而"风土已安之"则是说归到了熟悉的地方已经感到心安理得了。"事已当还"意味着事情应该结束,准备回归正常生活。然而诗人却表示自己不敢违背内心的渴望,强调了对家乡的情感。

“铜柱略无功可录,玉关空幸死前归。” 这两句则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国家边防的担忧和希望。"铜柱"指的是边关的象征物,而"略无功可录"则意味着在边关上没有立下显赫战功,表现出诗人对于无法为国尽忠的遗憾。"玉关"同样是边关的代称,而"空幸死前归"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前能够平安返回。

“眼看馀剂怜犹在,力凭征鞍觉尚微。”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的旅途状态。"馀剂"指的是行军路上的补给物资,而"怜犹在"则表达了对这点滴供养的感激之情。"力凭征鞍觉尚微"则写出了诗人虽然已经准备出发,但力量还不足以承受长途跋涉带来的劳顿。

“此去上还官印绶,卻来传授祖师衣。” 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此去上还官印绶"可能是指返回之后将会呈交职务所承担的责任和权力象征的官印绶带。而"却来传授祖师衣"则意味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继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边关战事以及个人归乡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篇融合了家国情怀与个人的抒情之作。

收录诗词(205)

王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广中二首(其一)

黑金不肯化青金,奉命来催胆水淋。

山骨旧疑天凿透,沟流唯待雨来深。

丹无九转如方士,政有三官出上林。

却谢黄茅除白发,为酬平日做僧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广中南华寺一首

一水透南粤,高人忆老卢。

如何拈不起,只为本来无。

匍匐三千里,披攘五百徒。

都来些子事,焉用尔区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云居还值旱怀旧游寄杨文仲二首(其二)

四野尽龟兆,一天常火云。

夜凉清似水,昼旱气如焚。

龙懒浑无用,天高寂不闻。

我无田可虑,只虑众纷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云居还值旱怀旧游寄杨文仲二首(其一)

忆扶湘竹杖,共扣赵州关。

山好不容住,水流今载还。

却从天上下,似出镜中间。

笑问杨夫子,何时再得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