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四川制置李侍郎

崧高二王德,丰水数世仁。

一心千古脉,一气三才根。

人言通德门,封培知几春。

陵州不尽用,雍国非全神。

厥美钟在季,鲁殿岿然存。

谁知中兴主,流泽被子孙。

是用遗一老,为社稷万人。

三朝典刑旧,四海观听新。

自公镇西南,威声憺胡虏。

弃地遄归疆,馀民亦安土。

便当度双剑,建大将旗鼓。

进贤黜不衷,讨贰诛失伍。

增屯御骄卒,募耕实边圄。

堂堂当道卧,一勇销百侮。

愿公排群议,释我分外虑。

上流屹长城,却归辅明主。

形式: 古风

翻译

崧高山上的两位王者,以美德和仁爱闻名多代。
他们的精神千年如一,如同天地人三才的根本。
人们说他们的德行通达天道,他们的封地滋养了多少个春天。
陵州未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智慧,雍国并非他们全部的才能。
他们的美德集中在最后一位,鲁殿般的坚韧依然留存。
谁能想到,他们是中兴的领袖,恩泽惠及子孙无数。
因此,他们留下一位长者,为了国家和万民。
三代以来的典章制度得以延续,四海之内都关注着新的气象。
自从您镇守西南,威严震慑了胡虏。
您迅速收复失地,让百姓安居乐业。
您应当挥师北上,树立大将的旗帜和号令。
选拔贤能,罢免不忠之人,讨伐叛逆,肃清不轨之徒。
增加驻军,抵御骄兵,招募农民充实边疆。
您威武地坐在道路上,一人的勇气消解百般侮辱。
希望您排除众议,解除我的额外忧虑。
您如同上游的长城,归来辅佐明君。

注释

崧高:形容山高大。
德:美德。
丰水:河流名。
仁:仁爱。
千古:千百年。
一气:一体。
通德门:通达天道的大门。
封培:封地的滋养。
陵州:地名。
雍国:地名。
厥美:他们的美德。
季:最后一位。
鲁殿:比喻坚固。
岿然:屹立不动。
中兴主:中兴的领袖。
流泽:恩泽。
遗:留下。
社稷:国家。
典刑:典章制度。
观听:关注。
西南:方位。
憺:震慑。
遄归:迅速回归。
疆:领土。
募耕:招募农民耕种。
边圄:边疆地区。
堂堂:威武。
销:消除。
群议:众人的意见。
分外虑:额外的忧虑。
屹长城:像长城一样坚固。
却归:归来。
辅:辅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为四川制置使李侍郎所作的寿诗,表达了对李侍郎高尚品德和卓越政绩的赞美。首联“崧高二王德,丰水数世仁”以崇山峻岭比喻李侍郎的美德,如同高山流水般世代相传的仁爱。接下来的诗句强调了李侍郎的一心为公,他的德行深深植根于天地人三才之中。

“人言通德门,封培知几春”赞誉其德行深入人心,犹如春天般长久。然而,诗中也暗示了李侍郎并未得到充分的任用,“陵州不尽用,雍国非全神”,暗指他在之前的官职中未能完全发挥才能。然而,他的美德在季末时显现,如同鲁殿般屹立不倒。

“谁知中兴主,流泽被子孙”表达了对李侍郎作为中兴之臣的期待,认为他的恩泽将惠及后世子孙。诗人希望李侍郎能继续为国家效力,如“是用遗一老,为社稷万人”,并称赞他治理有方,使得边境安宁,人心安定。

“三朝典刑旧,四海观听新”赞扬李侍郎在历任朝廷中保持一贯的公正,且其政策新颖,受到四方百姓的瞩目。接着,诗人描述了李侍郎在西南地区的威望,以及他平定胡虏、恢复疆土的功绩。

最后,诗人恳切地请求李侍郎能够排除异议,解决自己的忧虑,并继续作为国家的长城,辅佐明主。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对李侍郎的敬仰与期望。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张义立得古井以木为甃命曰亨泉而求余诗

井居安其地,井通会其时。

地维人所宅,时乃天之为。

方冬群动息,水德潜清漪。

而随春木升,环顶沃华滋。

性情固下润,功用由上齐。

孰若无事中,一降一腾之。

是理契天运,达观正在兹。

张侯得木井,妙制参皇牺。

其间相生意,似非俗人知。

堙废几何年,而独与侯期。

书来属共赋,此理难下词。

但于井之象,发我深沈思。

且如初升五,泰通人所资。

乃于巽入坎,中含兑承离。

通塞靡自遂,睽遇若有司。

坎惟生于一,孚实以为基。

世途自亨否,我德无成亏。

属侯善疏瀹,毋俾纤尘缁。

不食吾不即,食之吾不私。

小大随所汲,辩义而审施。

客来问出处,为诵亨泉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张永平辖作亭于渠河之右予请名以观而通守江君埙赋古诗二十有二韵以落之用韵和答

渠河有水清且涟,弄丸之暇游其间。

风轻沙暖鸥忘机,天开日烜鱼逃筌。

山中不知岁月改,春洲六度听绵蛮。

闻人昔游不到此,岸容山色如有冤。

永平教孚讼亦简,为我卜筑河之干。

临流兴怀叹不足,因思孔圣感逝川。

岂无日景自北起,亦有天运从东旋。

风霆流形草木贲,星辰垂象郊原宽。

乾坤坎离更见伏,春秋代谢相回环。

虽将此理醒群聩,更向川上观微澜。

存神过化义亹亹,行著习察心閒閒。

子思渊渊达天德,子车混混穷原泉。

东流不休发吕氏,潺湲远望悲屈原。

圣贤分量已差等,后来承误滋可叹。

或嗟年衰劝努力,或谓时逝宜游盘。

须看龙见水归壑,又识雨降云蒸山。

阴阳翕辟本无閒,俗儒但作死生观。

河南挺生二程子,指示道体镌冥顽。

人能于此发深省,致知格物兹其端。

神徂圣伏二千载,是心长与江瀰漫。

文通为挥五色笔,大篇长句垂不刊。

春风沂泗俨在此,居人莫作渠阳看。

形式: 古风

张通判挽诗

规摹都水监,文采白云卿。

奕叶皆华贯,夫君独屏星。

滋滋熙世学,蔼蔼擅诗声。

耆老彫零尽,从谁正典刑。

形式: 五言律诗

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李公父书来问字

圣学不嗣千馀年,并与小学遗其传。

其间明道宁乏贤,谓书小伎姑舍旃。

十字九舛不可镌,楮生墨墨色有冤。

动以经史为执言,岂知魏晋几变迁。

况今经字宗开元,请观未有韵书前。

训纂字林形相沿,形声迭推义乃全。

韵书既作人趋便,未能书法穷根原。

但以声韵求诸篇,形存声亡韵亦牵。

叔重少温工磨研,二徐郑郭相后先。

书法赖此差绵延,许李焉得无谬愆。

楚金分韵犹拘挛,若更舍此徇俗妍。

不学操缦求安弦,玉清道士来临川。

用意周鼓兼泰山,携书过我渠江边。

试令立柱与画捲,椳闑畿础杗桷椽。

已能谐世而取怜,犹欲度外求方圜。

眉山夫子思涌泉,相与共讲扶其偏。

道士稛载明当还,更以一语申卷卷。

能于此处知其端,事事物物谁非天。

九章八卦莫不然,一毫人力无加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