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月潭方丈

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

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

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

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

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林中禅机幽邃的景象。开篇即以“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勾勒出一个静谧而神秘的空间,潭水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心灵深处的宁静与明澈。诗人通过月亮在潭中的倒影,表达了对禅理的领悟:“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月亮象征着圆满的觉悟,而潭水则象征清净的心灵。

“何以得究竟”一句流露出诗人对于达到心灵彻底觉醒与纯净状态的追问。接着,“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可能是对某位禅师的描写,或者是对自己修行态度的一种形象表达,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洞察万物之真理的境界。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则是在描绘一种时间消逝、世事无常的情景,千江水面上升腾着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迷雾与幻影。紧接着,“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表现了诗人在深山中呼唤而得不到回应的孤独感,以及他与世俗隔绝、独自吟咏的状态。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一句透露出对众生的哀叹,他们仿佛被无明所困,行走在生命的旅途上却难以自拔。然而诗人自己则是“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他已经超脱了尘世的污染,在清净的心灵中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禅宗的哲理和对心灵觉醒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个人修行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134)

张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西昌严后山三教堂

高风吹断溪桥笑,几个庐山昏又晓。

新开图画白鸥江,螭吻摇鬐到云表。

长廊昼永茶烟青,参禅问道谈诗声。

苍头卓午汗交面,烹葵菹韭炊香粳。

中有轩轩秀眉宇,春日蓝田初过雨。

一幅纱巾三士衣,俨然方外家人主。

吾闻曾有奇鸢肩,亦闻曾有惊弥天。

又曾有与花三朵,聊复尔耳能千年。

谁信沙门头有发,谁信道士喉无结。

饭盂朝贮五山云,酒壶夕注沧海月。

此月濯濯乎初明,此云冉冉乎方生。

仓之无穷饮无竭,冁声大笑东风行。

形式: 古风

梅溪徙居吾乡北山下(其一)

乾坤如此我,牢落百深杯。

腰有难相折,头无可以抬。

南村元亮往,西瀼少陵来。

书了深衣带,千金末矣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菊花盛开

玉池吹醒芙蓉醉,回头红粉都无味。

秋宫人去金钱飞,过我茅茨若相慰。

起来采采为三嗅,犹是上天风露气。

餐英端可拔浊俗,南山在眼令人喟。

幽人所知晚节好,历历青蕊开犹未。

竹叶且与时一中,梅花后生来可畏。

形式: 古风

馆中写怀寄乐山琴庵

动荡六合间,是谁行春风。

万有本天分,此气何冲融。

一嘘著旧树,几朵班新红。

居然受巧摘,持以当晴穹。

相期到烂熳,一笑成舂容。

政不满金谷,何复言锦宫。

未尝五日雨,人事乃尔穷。

亦思发幽抱,求勿孤天工。

跛履去洛阳,打拐不谓同。

旦莫造化手,倘侠辟可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