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词表达了对杨次公侍讲一生的感慨与哀悼。诗人以“孤进终难达,文章误此生”开篇,揭示了杨侍讲虽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命运,文章似乎成了他人生的羁绊。接着,“才趋王府讲,已梦玉楼成”两句,描绘了杨侍讲在王府讲学的场景,同时暗示了他追求功名的心愿,以及最终未能如愿的遗憾。
“遗箧书千卷,招魂酒一觥”则展现了杨侍讲离世后,其书房内书籍堆积如山,而他未能享受的招魂之酒仅有一杯,寓意着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最后,“空馀淮上月,不到夜台明”以自然景象收尾,淮上的明月象征着永恒与不变,而“夜台”则是指墓地,暗示杨侍讲的离去并未让这轮明月失去光辉,反而映照出他对后世的影响和不朽的精神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即才华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精神遗产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