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越江芙蓉开若云,越中儿女红襦新。

年年采莲江浦口,扁舟遥唱江南春。

凝情倚棹送行客,折得芙蓉赠行色。

南风吹作满袖香,令人别后长相忆。

君心如花不污泥,亭亭洁立当清漪。

花容不逐秋风老,知君交态无荣衰。

人生百年几回别,莫惜芳菲为君折。

芙蓉落尽秋江空,千里相思共明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描绘了江南水乡采莲时节的美丽景象与深厚情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深巧妙融合。

首句“越江芙蓉开若云”,以“芙蓉”比作云彩,形象地展现了江面上盛开的荷花如同飘浮在水面上的云朵,既生动又富有诗意。接着“越中儿女红襦新”,描绘了穿着鲜艳服饰的越地少年少女们,他们身着红色衣裳,充满活力与生机,与荷花相映成趣,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年年采莲江浦口,扁舟遥唱江南春”,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都会聚集在江边采莲,小船在江面悠然划过,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江南春天的故事。这里不仅描绘了劳动场景,也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凝情倚棹送行客,折得芙蓉赠行色”,诗人通过一个细节,展现了离别的深情。在船只旁,有人深情地倚靠在船头,向即将远行的客人赠送折下的荷花,以此表达不舍与祝福。这一幕充满了人情味,让人感受到离别虽难,但友情与美好记忆永存。

“南风吹作满袖香,令人别后长相忆”,南风轻轻吹过,不仅带来了荷花的香气,也带走了离愁别绪,却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思念。即使分别后,那股香气和美好的回忆仍能让人长久怀念。

“君心如花不污泥,亭亭洁立当清漪”,诗人赞美友人心如荷花般纯洁无瑕,即使在尘世中也能保持高洁,如同在清澈的涟漪中亭亭玉立。这不仅是对吴本中的赞美,也是对高尚人格的颂扬。

“花容不逐秋风老,知君交态无荣衰”,荷花的美丽不随季节更迭而改变,同样,真挚的友情也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长久友谊的珍视和期待。

最后,“人生百年几回别,莫惜芳菲为君折”,人生短暂,相聚不易,诗人劝告人们不要吝啬于表达情感,因为每一次的别离都可能成为永恒的记忆。同时,也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让珍贵的友谊在不经意间流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与人情之美,同时也传达了对友情、亲情以及生活美好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47)

高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 字:则诚,号菜根道人
  • 生卒年:约1305~约1371

相关古诗词

次韵酬高应文

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

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七国游谈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

争如蓑笠秋江上,自鲙鲈鱼买浊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吴中会宋行之库使时贡金北土

楼船晓泊苏台下,官舍梅花暖欲开。

千里关河同客思,一川风雨送离杯。

黄金压马日边去,绿树迎人天际来。

后夜思君望天北,使星应合近三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同月彦明省郎

摇落关河万木空,征途日暮感飘蓬。

天寒为客吴江上,夜雨读书山寺中。

伯乐何时过冀北,扬雄谩自赋河东。

黄尘冉冉貂裘老,殊愧南邻桑苧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朱子昭赴都

西陵潮落船初发,念子辞家去觅官。

直欲持书上光范,不妨卖药过邯郸。

黄河雪消水乱走,紫禁花浓春尚寒。

如此江山足行乐,莫将尘土污儒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