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渊所作的《过永春剧头铺见壁间石刻临漳王漕诗辄题数句》。诗中通过描述在永春剧头铺见到墙壁上的石刻诗文,表达了对过往历史人物的感慨与思考。
首句“壁间得微词,语尽意有馀”,点明了诗人是在墙壁上发现了一段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诗句。接着,“摸传岂真知,无乃势所驱”两句,诗人提出了疑问,这些流传下来的诗句是否真的能完全传达出原作者的意图,还是只是形势所迫下的产物?这种疑问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字背后真实意图的探索和思考。
“从来碧纱笼,不护寒士书”一句,诗人借用了古代保护书籍的传统方式——用碧纱包裹,来隐喻那些被历史遗忘或忽视的寒士(指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的作品,强调了对这些作品价值的重视和对历史公正性的追求。
“焉知题柱生,终无驷马车”则通过典故,表达了对那些虽有才华却最终未能实现宏图大业之人的同情和感慨。题柱生,指的是汉代名士严助,他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但最终并未得到高官厚禄;驷马车,则象征着显赫的地位和财富。这两句诗暗示了命运的无常和世事的不公。
最后,“粉板会当洗,援毫聊自娱”表明诗人虽然对历史人物的命运感到惋惜,但仍然愿意拿起笔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考。“从人分轻重,削迹今何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价值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可能的评价和影响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作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公正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文学艺术价值的尊重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