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寂音堂壁三首(其二)

寂音閒杀益风流,寒涕垂膺懒更收。

得失是非都放却,死生穷达信缘休。

湘中戏剧三千首,海上归来十二秋。

斋罢展单吾自课,暮年眠食更何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的《偶书寂音堂壁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身处寂音堂时的心境与思考。

首句“寂音閒杀益风流”,诗人以“寂音”形容环境的宁静,这种宁静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情操。“閒杀”二字则透露出诗人对这份宁静的珍惜与享受。接着,“寒涕垂膺懒更收”一句,诗人通过自己的情感状态,进一步深化了对环境的感知,寒意不仅来自外界的温度,也可能是内心的一种感受,而“懒更收”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情感的接纳与释放。

“得失是非都放却,死生穷达信缘休”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得失、是非、生死、穷达的超脱态度,认为这些都不应成为束缚自己的因素,应当顺其自然,不强求结果。这种豁达的人生观,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湘中戏剧三千首,海上归来十二秋”两句,诗人以湘中戏剧的丰富和自己海上归来的经历,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创作和生活阅历。这里的“三千首”并非实指,而是夸张地形容作品之多,体现了诗人的创造力和艺术成就。

最后,“斋罢展单吾自课,暮年眠食更何求”两句,诗人描述了斋戒后的自我学习与提升,以及对晚年生活的淡泊态度。通过“更何求”这一问句,诗人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淡漠,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超然态度,是一首富有禅意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偶书寂音堂壁三首(其三)

霜须瘴面老垂垂,瘦搭诗肩古佛依。

灭迹尚嫌身是累,此生永与世相违。

残经倦读闲凭几,幽鸟独闻常掩扉。

寝处法华安乐行,荡除五十二年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元正一日示阿慈

季真少俨三十岁,俨入新年五十三。

疑我满怀揣佛法,解腰抖擞破裙衫。

大瞻终老同香火,小朗平生共石岩。

深炷垆香待清旦,偶闻残雪落高杉。

形式: 七言律诗

上元夜病起欲写法华安乐行品无力呼阿慈为录作此

重城车马气成雾,隔水岩丛冷欲冰。

昨夜窥窗先有月,今宵对语偶无僧。

腊高鹤骨柴崖露,病起霜须逐旋增。

欲写宝书惊力乏,阿慈能为扫寒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上元后候季长不至作此寄之

和风冻雨上元后,断岸橘洲春水生。

村寺独归江路熟,竹篱谁系小舟横。

偶成诗句长哦罢,谩折梅花一嗅清。

想见连床成夜语,此篇先慰远来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