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春亭

园林近铃阁,旦夕被仁风。

自得芳菲早,岂将疏远同。

冰开半塘绿,雨借数枝红。

会待韶光遍,还应到野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园林靠近铃阁,早晚沐浴着仁爱之风。
自己享受着早春的芬芳,怎会与疏离相同。
冰层融化,半塘水色碧绿,雨水滋润,几枝花朵娇艳。
等到春光烂漫之时,我还会回到那野外的花丛中。

注释

园林:指代公园或庭院。
铃阁:可能是有铃铛装饰的阁楼。
仁风:指仁爱和煦的风气。
自得:感到满足或快乐。
芳菲:芳香的花草。
疏远:关系不亲近。
冰开:冰开始融化。
半塘:半个池塘。
雨借:雨水映衬。
红:红色的花朵。
韶光:美好的时光,春天。
还应:应当。
野丛:野外的花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期待。

“园林近铃阁,旦夕被仁风。”这里塑造了一个幽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园林场景。铃阁即是指有钟声的地方,而旦夕被仁风,则寓意着春天的和煦之风每日都在轻拂。

“自得芳菲早,岂将疏远同。”诗人表达了对早春花朵的喜爱,以及不愿与它们保持距离的感情。这里的“自得”二字,体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满足和愉悦。

“冰开半塘绿,雨借数枝红。”这两句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随着冬天冰雪的融化,水塘边缘出现了绿意,而春雨则为树木带来了生机与颜色,使得枝头点缀着淡淡的红色。

“会待韶光遍,还应到野丛。”诗人期待着等待春天阳光普照大地,并且愿意深入田野之中,去寻觅那些尚未被发现的自然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早春景色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新生与希望的向往,以及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融入。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光诗首句云饱食复闲眠又成二章(其一)饱食

钱少何须万,杯多不过三。

龟肠本易足,熊掌讵宜贪。

散步竹斋外,高吟柳径南。

此心无所用,脱粟亦深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光顷为诸生常受经于钱丈学赋于张丈今乃叨忝同为侍臣蒙钱丈置酒张丈赐诗不胜愧悚之深言志为谢

畴昔胜冠日,曾为绛帐生。

九言闻至教,一顾得虚声。

不意叨严近,于今接老成。

宁须诗酒赐,侍坐导知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光皇祐二年谒告归乡里至治平二年方得再来怆然感怀诗以纪事

十六载重归,顺涂歌式微。

青松弊庐在,白首故人稀。

外饰服章改,流光颜貌非。

巫咸旧山色,相见尚依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近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