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遣

庭竹拥高丛,移床就好风。

掩门休务外,隐几坐忘中。

世事元何物,人心了即空。

客来休借问,此意浩无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庭院中的竹林簇拥着高高的竹丛,移动床榻以便更好地享受清风。
关上门,放下俗务之外的一切,沉浸在几案旁的静思之中。
世间万物原本都是什么?人心一旦看透,就会变得空灵无物。
有客人来访也不必询问,这种心境广大无边。

注释

庭竹:庭院中的竹子。
拥:簇拥。
高丛:高大的竹丛。
移床:移动床榻。
好风:宜人的风。
掩门:关门。
休务:停止公务。
隐几:坐在几案旁边。
坐忘:静坐冥想。
世事:世间之事。
元何物:原本是什么。
人心:人的内心。
了即空:看透后就空无。
客来:有客人来。
休借问:不必询问。
此意:这种意境。
浩无穷:广大无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独处之乐的生活状态。开篇“庭竹拥高丛,移床就好风”表明诗人选择了一个被竹林环绕的安静环境,并特意将卧榻移置于此,以便更好地感受到凉爽的风。接着“掩门休务外,隐几坐忘中”则显示出诗人对外界事务的忽略和对内心世界的沉浸,他愿意关上门扉,坐在桌案后,把自己隐藏起来,从而忘记周围的一切。

在“世事元何物,人心了即空”这两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世间纷争和红尘琐事的超然态度。他认为世上的事情本无定性,而人的心灵一旦悟到真理,就能达到一种空明澄澈的境界。

最后,“客来休借问,此意浩无穷”意味着即便有客人到来,也不必过分询问,因为诗人的这种超然与自得其乐的心情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它宛如一片广阔的海洋,无边无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在宁静的生活理念。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张推官元夕

山郡上元荣乐事,大开金地作遨场。

烟云向晓谁教霁,灯烛乘春自有香。

紫陌荧煌随步远,綵棚佳丽斗眉长。

游人莫惜酬高直,买取银蟾一寸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依韵和图南五首(其五)大桃途次见菊

英英寒菊犯清霜,来伴山中草木黄。

不趁盛时随众卉,自甘深处作孤芳。

其他烂漫非真色,惟此氤氲是正香。

却念白衣谁送酒,满篱高兴忆吾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依韵和图南五首(其一)平阿马上

江山相引转平皋,满马诗情拥敝袍。

鸣鹤不知谁使怨,飞鸢何谓尔能高。

岩头乱木森如戟,涧下繁云涌似涛。

才到邮亭便沈思,向来佳景待吾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依韵和图南五首(其二)过朝天岭

双壁相参万木深,马前猿鸟亦难寻。

云容杳杳断鸿意,风色萧萧行客心。

山若画屏随峡势,水如衣带转岩阴。

生平来往成何事,且倚钩栏拥鼻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