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杜捍的《句(其二)》。诗中以“南阳”与“孔明石”为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倘使在南阳,应为孔明石。” 这两句诗运用了假设的修辞手法,“倘使”二字引出一种虚拟的情境——如果诸葛亮生活在南阳,那么他应当如同那块代表智慧与忠诚的“孔明石”。这里的“孔明石”象征着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通过比喻,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对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诸葛亮若在南阳,定能留下更为显著的历史印记,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整体而言,这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巧妙地将人物与自然景观相联系,既展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智,又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