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水石引我去,南湖复东壑。
不厌随竹阴,来登石上阁。
磴道通石门,欹崖断如凿。
飞梁架峰头,夭矫虹霓若。
下视竹木杪,仰见悬泉落。
水声兼松吹,音响参众乐。
时时为雾雨,飘洒湿帘箔。
吾欲弃簪缨,于兹守寂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或游子在自然山水之间的漫游情景。诗人被水石带引,前往南湖再转至东壑,显得游子的随性与自由。"不厌随竹阴"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喜爱和沉醉,而"来登石上阁"则是心灵上的升华与超脱。
接下来的几句,"磴道通石门,欹崖断如凿。飞梁架峰头,夭矫虹霓若"通过对山路、石门、悬崖和飞梁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诗人的胆略。
在"下视竹木杪,仰见悬泉落"中,诗人从高处眺望,既观察到了脚下的细微之物,也感受了头顶上方流泻而下的水景,这种观照结合体现了一种全然的自然融合。
"水声兼松吹,音响参众乐。时时为雾雨,飘洒湿帘箔"则是对声音与氛围的描绘,水声、风声交织,形成了一曲自然的和谐乐章。而"时时为雾雨,飘洒湿帘箔"更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柔和的情趣。
最后两句"吾欲弃簪缨,于兹守寂寞"表达了诗人想要抛弃尘世的繁华,与世隔绝,在这宁静之地寻求心灵的安顿。这里的"弃簪缨"象征着对物质生活的超脱,而"于兹守寂寞"则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喧嚣与精神宁静之间微妙情感的体验。
不详
石上搆层阁,便以石为柱。
千载□栋梁,岂有□危惧。
苔壁绝人踪,虹桥横鸟路。
攀涉惬所怀,幽奇未尝遇。
迥然半空里,物象竞相助。
云外见孤峰,林端悬瀑布。
引望无不通,兹焉倍多趣。
徒□欲忘归,衣裳湿烟雾。
水恶,头如镰杓尾如凿,河里搦鱼无僻错。
骆驼,项曲绿蹄,被他负物多。
山脉逗飞泉,泓澄傍岩石。
乱垂寒玉筱,碎洒珍珠滴。
澄波涵万象,明镜泻天色。
有时乘月来,赏咏还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