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感寓三首(其一)》,是明代诗人倪复所作。全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联“风高残暑清,露白秋夜长”,开篇即点出季节变换,秋风送爽,露珠晶莹,夜晚漫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蔓草不复滋,蟪蛄吊流光”两句,以蔓草不再生长、蟪蛄哀鸣,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繁思縻中襟,戚戚何能忘”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繁杂的思绪缠绕在胸间,忧愁难以排解。“鸾刀未发硎,割剥摧锋铓”运用比喻手法,将未磨砺的刀比作未经历磨难的人生,暗示了人生的艰辛与挑战。“宝镜匣中埋,垢污何由明”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宝镜被尘埃覆盖,无法展现其应有的光芒,喻指才华或美德被埋没,需要被发现和发扬。
“元运自沦忽,白日去茫茫”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价值的追问。“瑶华恐不实,泯灭沉风霜”则担心美好的事物可能无法实现,最终被岁月遗忘。“安得松柏姿,岁寒色苍苍”最后以松柏坚韧不拔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坚持自我、不畏艰难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理想等主题的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