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熊朝英(其一)

杜门燕坐阅黄庭,道在灵台莫与京。

少日忍贫吾志得,莫年为吏此身轻。

始知轩冕有尘累,不似山林无俗情。

绛帐先生应抚掌,南箕北斗只虚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闭门静坐研读黄庭,道义在内心无需京城的名声。
年轻时忍受贫困我心已满足,晚年做官反觉自身轻浮。
如今才明白官位上有尘世的牵累,不如山林中没有世俗的情感。
想必那教书先生会拍手称快,南箕北斗的称号只是虚名无实。

注释

杜门:闭门不出。
灵台:内心。
京:京城,这里指世俗名利。
忍贫:忍受贫穷。
吾志得:我的志向得以实现。
莫年:晚年。
此身轻:感觉身体变得轻浮。
轩冕:官位,轩车和冠冕。
尘累:尘世的牵累。
山林:自然环境,隐居之处。
俗情:世俗情感。
绛帐先生:古代对教师的尊称,这里可能指教书先生。
抚掌:拍手表示赞赏或高兴。
南箕北斗:星宿名,古人常用来比喻地位或名声。
虚名:空洞的名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炎的作品,次韵答友人的诗歌。全诗以轻松自然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官场的一种超脱态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句“杜门燕坐阅黄庭”描绘出诗人闲适自在地坐在家中阅读道家经典《黄庭内景经》的景象。这里,“杜门”指的是居住的地方,而“黄庭”则是道教修炼内丹的重要概念,代表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接下来的“道在灵台莫与京”表达了诗人认为真正的道理存在于心灵之所(灵台),而非世俗的政治中心(京城)。这里,“灵台”象征着心灵的净土,而“与京”则是对权力中心的疏离。

第三、四句“少日忍贫吾志得,莫年为吏此身轻”表达了诗人年轻时期虽然贫穷,但因为坚持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满足,不愿意成为官吏来增加自己生活的重负。这里,“少日”指的是青年时期,“忍贫”是对物质条件的一种忍耐和接受,而“莫年”则是拒绝官场生涯。

中间两句“始知轩冕有尘累,不似山林无俗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世俗官职的看法。轩冕代表着高官厚禄,但这些都带来尘世的羁绊和麻烦,而相比之下,山林生活则是纯净无俗。

最后两句“绛帐先生应抚掌,南箕北斗只虚名”中,“绛帐先生”可能指的是某位隐居的学者或道士,诗人提醒他应该珍惜时间(抚掌),而对于那些遥不可及的星辰(南箕北斗)则只是名字上的存在,没有实际意义。

总体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功名的一种淡然态度。王炎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心愿。

收录诗词(821)

王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晦仲。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

  • 号:双溪
  • 籍贯:婺源(今属江西)
  • 生卒年:1137——1218

相关古诗词

次韵谢胡清卿

殷勤访我到山中,一笑依然尚讳穷。

气老绝非年少锐,诗新殊胜旧时工。

剧谈不惜麈尾落,归路难淹马首东。

若遇故人相借问,为言衰朽学农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韩毅伯别许宣教

自说羁怀老更慵,淮山入梦碧丛丛。

一尊醽醁人将别,三叠阳关曲易终。

此去若无鸿雁信,相望未免马牛风。

耕云钓月平生事,我亦谋归古歙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韩毅伯病疟

胸襟玉气吐长虹,扶老犹须药物功。

示病维摩非实相,戏人疟鬼助文穷。

笔头排闷诗千首,瓮面消愁酒一中。

无闷无愁始安乐,此身何日不春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江上为韩毅伯访得便舟

铜墨缠腰雪上头,人生一饱亦难谋。

天明忽暗酿梅雨,风暖又寒催麦秋。

老矣不堪时节换,粲然方幸故人留。

白云呼去淮山住,强为江边问买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