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出自明代诗人胡应麟之手,名为《寓怀十二首》中的第十首。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作品多涉及诗歌、散文、戏曲等领域,尤其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抱负与时代背景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开篇“曰余负奇好,夙尚在髫龄”两句,点明了诗人自幼便怀有非凡的志向与追求。“礼乐观百王,诗书穷六经”则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厚兴趣与深入研究,体现了他对传统经典的尊崇与热爱。
接着,“言乘休明会,将致海宇平”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借助时代的机遇,实现自己的理想,使天下太平的愿望。然而,“如何岁年迈,依依卧柴荆”两句转折,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岁月流逝,理想却难以实现,诗人只能孤独地生活在简陋的居所中。
“亮乖四方志,永希千载名”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深知自己的志向可能与现实相违背,但仍然渴望留下千古之名,追求永恒的价值。最后,“文章亦大业,富贵宁重轻”两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富贵,而在于作品本身的意义与影响力。
“勉哉事著述,三代追遗英”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鼓励自己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以期能够超越前人,成为后世的典范。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有对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胡应麟作为文人的复杂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