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高僧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篇“古院林公住,疏篁近井桃”写出了僧人所居之地,是一座古老的寺院,林中有公(可能是指寺院中的重要建筑)居住,环境幽静,甚至连井边都长满了野趣盎然的桃花。接下来的“俗年人见少,禅地自知高”则透露出僧人的生活与世俗隔绝,不常见到外界的人,但在禅修中感受到心灵的超脱和宁静。
第三句“药草诚多喻,沧溟在一毫”通过对比药草与大海(沧溟是古代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称呼),强调了寺院周围自然环境的丰富,以及僧人对万物皆可为医的深刻领悟。
最后两句“仍悲次宗辈,尘事日为劳”表达了诗人对于后来的僧侣或信众可能无法保持此等清净生活状态的哀叹,以及对于世间纷争和俗务牵绊的心悒意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僧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宁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