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六)

山好半在树,树多能作岚。

峰回磴随转,深翠藏龙潭。

潭小却不涸,酌之冽且甘。

孤亭近阳曦,就树藉草谈。

涧石谁留题,逼视得两三。

苏州与祭酒,前游曾并骖。

大梦先我醒,笑我还朝簪。

我心似潭水,世味孰足贪?

卒业幸放归,听泉终一庵。

二子实闻此,山灵为之监。

诗成急寄似,黄髯洞庭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重游戒坛潭柘二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先,诗人以“山好半在树,树多能作岚”开篇,生动地描绘了山中树木茂盛,云雾缭绕的景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峰回磴随转,深翠藏龙潭”,进一步展现了山势的险峻与幽深,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清澈潭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潭小却不涸,酌之冽且甘”则通过对比潭水的小与不涸,以及饮之的清凉与甜美,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随后,“孤亭近阳曦,就树藉草谈”,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亭台与树木相映成趣,人们在树荫下闲谈,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涧石谁留题,逼视得两三”,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山涧石壁上的题字,引人遐想。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暗示了历史的痕迹和人文的气息。

“苏州与祭酒,前游曾并骖”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诗人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大梦先我醒,笑我还朝簪”,则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为官场的名利所累。

“我心似潭水,世味孰足贪?”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认为世间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卒业幸放归,听泉终一庵”,诗人希望完成学业后能够归隐山林,倾听泉水的声音,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最后,“二子实闻此,山灵为之监。诗成急寄似,黄髯洞庭南”,诗人将这首诗寄给二人,并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心意,同时表达了对山灵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友情的深厚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思。

收录诗词(880)

陈宝琛(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十月二日狮子窝观红叶

霜叶如花易失时,凋疏犹胜但空枝。

归鞍拣作斋头供,后夜风狂自下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雪中过石遗招同尧生昀谷登陶然亭

卅年不见江亭雪,老顾犯寒迹前辙。

城南冷人得两三,联句僧窗慰孤孑。

西山入云怪相避,乾苇戴花愁压折。

微阳欲吐阴旋凝,薄饮频消气不热。

岿然劫后竟我待,惭愧鬓华照飘瞥。

此人此景能几逢,影事陈陈更休说。

忧时阅道吟立就,乞外诚斋行复别。

却因难弟忆兀方,白战故山久弦绝。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刘少泉大令以胡石查农部画卷属题画后有王文敏书胡王故潘文勤师客癸酉师主京兆试余与分校二君又同为榜中人感赋一绝

旧人牢落海王村,说得能销半晌魂。

榜纸烛花犹历历,马挝忍过郑盦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陶斋招为柬坡生日节庵新至信宿即归陶斋有诗索和

谪仙非谪乃其游,坡公故是仙者流。

谷神出世八百秋,禁网所脱声画留。

陶斋好古苏斋侔,梁髯新来趣命俦。

图书色香逾荐羞,陈以飨客餍客求。

嗟公于世生何雠,死作奎宿谗始休。

已灰之木不系舟,孰者龟鹤孰蜉蝣?

往来人海髯如鸥,此会欻若风中沤。

主人诗好难为酬,雪大能上西山不?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