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

明月相随万里来,何处分真假。

问著总无言,有口番成哑。

荆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翻译

你究竟是谁,眼睛藏在眉毛之下。
明亮的月亮跟随我万里迢迢而来,何处分辨真伪。
无论问什么你都保持沉默,有嘴却无法发声。
即使身处荆棘丛生之地,也能自由自在,因为你是我的知音。

注释

咄咄:形容连续不断地责问或惊异。
何人:什么人。
眼在眉毛下:指眼睛隐藏在眉毛下方,形容貌不惊人。
明月:明亮的月亮,象征光明和远方。
分真假:辨别事物的真假。
问著:询问的人。
无言:沉默不语。
番成哑:变得哑口无言。
荆棘林: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
自在身:自由自在的状态。
知音者:理解自己、能共鸣的人。

鉴赏

这首诗名为《卜算子》,作者是宋代的陈瓘。诗的内容以对话形式展开,质问的对象“咄咄汝何人”,看似在质疑对方的真实身份或意图。"眼在眉毛下"一句,通过寻常的描述暗示对方看似平常,实则深藏不露。接下来,诗人以“明月相随万里来”象征着真理或某种精神的追寻,询问“何处分真假”,表达了对辨别事物本质的困惑。

接着,诗人揭示了对方的沉默:“问著总无言,有口番成哑”,这表明对方难以用言语解释,暗示其神秘莫测。最后两句,“荆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将对方置于艰难环境中,却依然保持自由自在,暗示只有真正理解他的人才能识别其价值,即知音难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话和象征手法,探讨了真假、理解和知音的主题,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90)

陈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于书法,造诣亦颇深。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由是观之,其书法出神入化,可谓高妙矣

  • 字:莹中
  • 号:了斋
  • 籍贯:沙县城西劝忠坊
  • 生卒年:1057-1124年

相关古诗词

卜算子(其一)

只解劝人归,都不留人住。

南北东西总是家,劝我归何处。

去住总由天,天意人难阻。

若得归时我自归,何必闲言语。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卜算子

身如一叶舟,万事潮头起。

水长船高一任伊,来往洪涛里。

潮落又潮生,今古长如此。

后夜开尊独酌时,月满人千里。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卜算子(其三)

梦里不知眠,觉后眠何在。

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祗对。

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

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卜算子(其二)

黄了旧皮肤,最是风流处。

多少纷纷陌上人,不听春鹃语。

触目是家山,到了须拈取。

云散长空月满天,好个还乡路。

形式: 词牌: 卜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