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樊按察见赠(其二)

六郡黄图接武威,极知边日少光辉。

愁中岁月堂堂去,乱后山川渐渐非。

浮海党人公论在,过江名士辈行稀。

安危要仗隆中策,白羽终烦更一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的《酬樊按察见赠(其二)》。诗中描绘了边疆的荒凉与岁月流逝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时局的深思。

首联“六郡黄图接武威,极知边日少光辉”描绘了边疆之地的景象,黄图象征着边疆的荒凉,武威则是地名,暗示边疆的防御重镇。这里通过“少光辉”三字,形象地表现了边疆地区因远离繁华中心而显得黯淡无光。

颔联“愁中岁月堂堂去,乱后山川渐渐非”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以“愁中岁月”表达时间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感,而“乱后山川渐渐非”则反映了战乱之后,自然景观也发生了变化,暗含了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颈联“浮海党人公论在,过江名士辈行稀”转而谈论历史人物。这里的“浮海党人”可能是指历史上那些为了理想或信仰而漂洋过海的人,他们的公论依然存在,但“过江名士辈行稀”则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像他们那样杰出的人物越来越少。

尾联“安危要仗隆中策,白羽终烦更一挥”表达了对解决当前困境的期待。这里引用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典故,“隆中策”指的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而“白羽”则可能指代军事行动中的指挥旗。诗人希望有人能像诸葛亮一样,提出有效的策略,解决国家的安危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象、时间流逝、历史人物以及国家安危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忧虑。

收录诗词(263)

李希圣(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漫兴(其一)

三策何时得坐陈,霸书堆箧渐生尘。

马牛已分同来去,龙蠖谁能论屈伸。

庑下梁鸿思入越,囊中蔡泽解谋秦。

儒生俗吏都无用,抱膝南阳别有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漫兴(其二)

世外冥鸿避网罗,江湖日月已蹉跎。

十年国论空淆乱,万事才名未折磨。

铸铁六州成大错,销金一角总无多。

未央宫阙高寒甚,拟和东坡水调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即事有作

被冷香清酒渐消,灯檠黯黯送残宵。

温凉漏水浑无定,缓急琴丝苦未调。

春去心情犹耿耿,别来信息颇迢迢。

飞龙骨出从惆怅,两鬓河阳已自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同三六桥话旧有感

世事浮云变幻新,声名官职两沈沦。

笼中蓄艾真无计,观里栽桃别有春。

陈迹祗今成俯仰,年来平等到冤亲。

不须更忆山阳笛,张锁金明是故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