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的《酬樊按察见赠(其二)》。诗中描绘了边疆的荒凉与岁月流逝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时局的深思。
首联“六郡黄图接武威,极知边日少光辉”描绘了边疆之地的景象,黄图象征着边疆的荒凉,武威则是地名,暗示边疆的防御重镇。这里通过“少光辉”三字,形象地表现了边疆地区因远离繁华中心而显得黯淡无光。
颔联“愁中岁月堂堂去,乱后山川渐渐非”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以“愁中岁月”表达时间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感,而“乱后山川渐渐非”则反映了战乱之后,自然景观也发生了变化,暗含了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颈联“浮海党人公论在,过江名士辈行稀”转而谈论历史人物。这里的“浮海党人”可能是指历史上那些为了理想或信仰而漂洋过海的人,他们的公论依然存在,但“过江名士辈行稀”则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像他们那样杰出的人物越来越少。
尾联“安危要仗隆中策,白羽终烦更一挥”表达了对解决当前困境的期待。这里引用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典故,“隆中策”指的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而“白羽”则可能指代军事行动中的指挥旗。诗人希望有人能像诸葛亮一样,提出有效的策略,解决国家的安危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象、时间流逝、历史人物以及国家安危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