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七)

扁舟何事渡江来,林底相逢笑脸开。

盐米不须重话会,要须舌上起风雷。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口吻,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一位行者乘着扁舟渡江而来,在林间与另一位修行者不期而遇,两人心领神会,展露笑颜。无需赘言,彼此间的默契和理解如同风雷般激荡,传递出深厚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契合。

诗中“扁舟何事渡江来”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行者的形象,仿佛他带着某种使命或追求,穿越江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而“林底相逢笑脸开”则将这一相遇描绘得温馨而充满希望,两位修行者在自然的怀抱中相遇,彼此的笑容如同春日阳光,温暖而明亮。

“盐米不须重话会”,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的日常物品——盐和米,象征着生活的必需品,暗示了修行者之间无需过多言语,仅凭心领神会便能深刻理解对方。这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体现了禅宗中“以心传心”的精髓。

最后,“要须舌上起风雷”一句,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它意味着即使是在简单的对话中,也能激发出深刻的共鸣和启示,如同风雷交响,震撼人心。这不仅强调了言语的力量,更表达了在精神层面,平凡的话语也能产生非凡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宗修行者之间超越物质、言语的深层连接,以及在自然中寻觅心灵归宿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八)

有一皆伎俩,尽是人妄想。

少府打手力,笑杀韩官长。

形式: 偈颂 押[养]韵

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九)

佛从大悲心,流出十二部。

琅函与玉轴,遍满河沙数。

言言皆妙药,字字超今古。

譬如优昙花,百劫难遭遇。

又如大明灯,能破黑暗处。

又如智慧力,能断无明树。

又如璎珞珠,能使人丰富。

茫茫尘世人,急急走如兔。

不觉老到来,未尝开眼觑。

独有花评事,信向颇坚固。

命我无心人,转此诸佛语。

浮生一百年,正如草头露。

上床鞋履别,保朝不保暮。

少吃两块肉,多烧香一炷。

羊鹿牛三车,皆行此条路。

鹤态云踪不定居,白沙一别半年馀。

焦山脚下重相见,记得当时事也无。

形式: 偈颂

偈一百二十首(其五十)

焦山热肺肠,有事便要了。

今岁闰九月,来年春气早。

顶门三只眼,常要光皎皎。

照顾沩山水牯牛,莫教吃却他人草。

形式: 偈颂

偈一百二十首(其五十一)

焦山僻在海门边,得到其中是夙缘。

要会相逢一句子,春风依旧似当年。

形式: 偈颂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