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寺

临湘之滨麓之隅,西有松寺东岸无。

松风千里摆不断,竹泉泻入于僧厨。

宏梁大栋何足贵,山寺难有山泉俱。

四时唯夏不敢入,烛龙安敢停斯须。

远公池上种何物,碧罗扇底红鳞鱼。

香阁朝鸣大法鼓,天宫夜转三乘书。

野花市井栽不著,山鸡饮啄声相呼。

金槛僧回步步影,石盆水溅联联珠。

北临高处日正午,举手欲摸黄金乌。

遥江大船小于叶,远村杂树齐如蔬。

潭州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

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长卿之门久寂寞,五言七字誇规模。

我吟杜诗清入骨,灌顶何必须醍醐。

白日不照耒阳县,皇天厄死饥寒躯。

明珠大贝采欲尽,蚌蛤空满赤沙湖。

今我题诗亦无味,怀贤览古成长吁。

不如兴罢过江去,已有好月明归途。

形式: 古风

翻译

临湘之滨,麓之角落,西有松寺,东岸空旷。
松风吹拂千里,连绵不断,竹泉流入僧侣厨房。
宏大的梁柱有何珍贵?山寺中难得同时拥有山泉。
夏日炎炎,无人敢踏入,烛龙怎敢在此停留片刻。
远公池上种植何物?碧绿荷叶下,有红鳞游鱼。
晨钟暮鼓响彻香阁,天宫夜晚翻阅佛经。
野花不适合市井种植,山鸡觅食时互相呼唤。
僧人走过金栏,步步留下身影,石盆水珠溅落如串。
站在高处北望,正午阳光照射,仿佛触手可及金色太阳。
远处江面大船如叶小,村庄树木密集如蔬。
潭州城郭隐藏何处?东边一片青色朦胧。
古今来往,人生满地,忙碌一生,最终归于尘土。
司马相如之门已寂寥,五言七字诗篇显其才情。
我吟诵杜甫诗篇,清冷入骨,不必以醍醐灌顶。
白日不照耒阳,天灾人祸使百姓受饥饿寒冷。
珍珠贝壳被采尽,赤沙湖中只剩空壳。
今日题诗无味,怀念贤者,感叹古今。
不如结束此行,过江而去,归途已有明月照耀。

注释

临湘:地名,古代湖南地区。
麓:山名,指岳麓山。
松寺:松树环绕的寺庙。
烛龙:神话中的神兽,象征黑夜。
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
碧罗扇:形容荷叶翠绿如罗扇。
大法鼓:佛教寺庙中敲击的大型法器。
三乘书:佛教经典,指佛、法、僧三藏。
金槛:金色的栏杆。
灌顶:佛教术语,指传授佛法的仪式。
耒阳:古代地名,今湖南衡阳。
明珠大贝:贵重的珠宝。
赤沙湖:可能指红色沙土的湖泊。
题诗:写诗,题写诗篇。
好月:明亮的月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僧侣生活的宁静环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生活场景的刻画,展现了寺庙的清寂与自然的融合。松风、竹泉构成了寺院的背景,而“宏梁大栋何足贵”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价值观的超然。

诗中还穿插着僧侣生活的细节,如香阁鸣鼓、三乘书等,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宁静与肃穆。野花市井、山鸡饮啄声相呼,则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自述吟咏杜甫的诗歌,如同醍醐灌顶般清新入骨,表达了对前代文学巨匠的崇敬。同时,“明珠大贝采欲尽”及“蚌蛤空满赤沙湖”,则是对物质追求与自然损耗的一种反思。

最后,“不如兴罢过江去,已有好月明归途”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期待远离尘嚣、寻找心灵宁静港湾的愿望。这首诗通过对道林寺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与精神寄托的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19)

崔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音jue决)。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例如《有赠》一诗写美人的倾国之貌,“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等句,其设喻之奇、对仗之工、用语之美,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绝倒,梦之真可谓是镂月裁云之天工也。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一),所录尽是佳作

  • 字:梦之
  • 籍贯:唐朝

相关古诗词

楚王宫地罗含宅,赖许时时听法来。

形式: 押[灰]韵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供帐何煌煌,公其抚朔方。

群僚咸饯酌,明主降离章。

关塞重门下,郊岐禁苑傍。

练兵宜雨洗,卧鼓候风凉。

炎景宁云惮,神谋肃所将。

旌摇天月迥,骑入塞云长。

赫赫皇威振,油油圣泽滂。

非惟按车甲,兼以正封疆。

叱咤阴山道,澄清翰海阳。

虏垣行决胜,台座伫为光。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和张相公太原山亭怀古诗

高情乐闲放,寄迹山水中。

朝霞铺座右,虚白贮清风。

潜窦激飞泉,石路跻且崇。

步武有胜概,不与俗情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哭李峤诗

台阁神仙地,衣冠君子乡。

昨朝犹对坐,今日忽云亡。

魂随司命鬼,魄逐见阎王。

此时罢欢笑,无复向朝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