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清都.桃花源

十载迷津客。斜阳外、旧红曾否相识。

幽源访路,闲门隔坞,古春长閟。

桃花流水依然,但几换渔郎家国。

奈人世、别有东风,吹老三户豪杰。

阿房暮燹飞残,绣苔辇道,焦土犹热。

仙家一笑,湘山自赭,海山空碧。

避秦月亦千年,定懒照、长城白骨。

便邀来、共话前朝,风林散发。

形式:

鉴赏

这首《宴清都·桃花源》是清朝末年至近代初的易顺鼎所作,词中以桃花源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词人以"十载迷津客"开篇,描绘了自己长久以来如同迷失在渡口的人,对桃花源的向往与探寻。"斜阳外、旧红曾否相识",暗示了桃花源的古老与神秘,以及词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幽源访路,闲门隔坞,古春长閟"进一步描绘了桃花源的隐秘与静谧,仿佛时间在那里停滞,春天永远封闭。接下来,词人感叹桃花流水依旧,但渔郎之家已更换多次,暗指世事如梦,人事更迭。

"奈人世、别有东风,吹老三户豪杰"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以及对世间沧桑巨变的无奈。阿房宫的毁灭象征着秦朝的衰落,"焦土犹热"则强调了历史遗迹的凄凉。词人将视线转向自然,"仙家一笑,湘山自赭,海山空碧",借仙境的宁静反衬现实世界的纷扰。

最后,词人以"避秦月亦千年,定懒照、长城白骨"表达对历史沉淀的沉思,月亮见证了千年的变迁,却不愿再照亮那些尘封的往事。"便邀来、共话前朝,风林散发"则流露出词人想要与古人对话,超脱尘世的愿望,以"风林散发"的形象,展现出一种超然洒脱的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寓言性强,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和历史遗迹的反思,展现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历史沧桑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临江仙.夜行桃源坞中

一径苍寒人迹断,松毛覆满琴床。

笼灯深入白云乡。水田听闹蛤,山寺惹惊尨。

绝顶天风吹不住,此时散发吟商。

翠微诗境自生凉。行歌秦代月,坐啸楚天霜。

形式:

夜游宫.暝憩会仙桥,土人云:春时犹有桃花流出也

竹路还鸣暗水,问流出、空山何意。

应为桃花恋人世。漫相思,旧渔郎,浑老矣。

小坐幽篁里。看松顶、月飞清气。万绿中间一亭子。

有谁知,抱孤琴,来到此。

形式:

法曲献仙音.月下闻山寺步虚声

行处无人,听时有寺,古木云峰犹远。

战胜风篁,飘残烟磴,林深几回吹断。

正缟鹤难成梦,松阴月明满。拨苍藓。

又经过、数重秋影,门掩定、初指翠微僧院。

步到列仙家,问瑶天、因甚清感。

那怪红楼,倚萧台、一半泪眼。

让陈思悟后,来向鱼山闻梵。

形式:

下水船.洞庭晚泊,望团山

总是愁人料。谁说湖天秋好。

唤起诗心,水杨柳外残照。晚晴杪。

微见团山白庙,霜空隔磬难到。

布帆远,鹭影飞同缟。似带离魂飘未了。

苔石横波,云根一半都老。落霞悄。

几点摇红疏蓼,今夜侬来系棹。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