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台望海

乾坤底处有端倪,蒙叟难令物论齐。

河泊望洋休更叹,可知海若亦醯鸡。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鉴赏

这首诗《澄台望海》由清代诗人胡承珙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宇宙、自然以及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

首句“乾坤底处有端倪”,以“乾坤”象征宇宙万物,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哲理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究竟何处能找到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这句诗引人深思,激发了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次句“蒙叟难令物论齐”,引用庄子(蒙叟)的思想,指出即使是智慧如庄子者,也难以使世间万物的评价达到一致。这里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暗示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以及对事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

接着,“河泊望洋休更叹”,借用典故,将目光投向大海,提醒人们面对广阔无边的自然世界时,不应再感叹自身的渺小。这句话既是对前文宇宙观的延续,也是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探讨,鼓励人们超越自我局限,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世界。

最后,“可知海若亦醯鸡”,以“海若”(海神)与“醯鸡”(一种昆虫)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认知的相对性和有限性。海若作为海洋之神,其视野虽广,但仍然受限于自身所处的环境;而醯鸡则代表了认知的狭隘,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内,也无法完全理解外界的广阔。这一对比深刻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并鼓励人们不断扩展视野,追求更广阔的真理。

综上所述,《澄台望海》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对宇宙、人类认知以及自我超越的哲学思考。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宇宙的奥秘、人类的认知边界以及如何超越这些限制,追求更广阔的真理。

收录诗词(73)

胡承珙(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张瑕瑀为予写扶桑一幅因题其上(其一)

水国春阴护板扉,仙葩合与饲蚕肥。

茧成如瓮丝如血,不数猩红覆地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张瑕瑀为予写扶桑一幅因题其上(其二)

牡丹祗许和酥黏,金凤惟能蘸甲尖。

别有风流传荔谱,赤浆盈碗渍红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张瑕瑀为予写扶桑一幅因题其上(其三)

千丈蟠根碧海东,全胜百日半年红。

何因却植通明殿,照彻丹霞影正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张瑕瑀为予写扶桑一幅因题其上(其四)

故人几许费燕支,一幅鹅溪写折枝。

我亦枯肠苦搜索,为君拈句比红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