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一閒每笑不如僧,及到僧门閒未能。
昨夜褐袍风雪里,隔溪犬吠入林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微妙对比。首句“一闲每笑不如僧”,表达了诗人平时对僧人悠闲生活的羡慕之情,认为僧人的生活比自己更自在。然而,当诗人真正踏入僧门,却发现闲适并非易得,这与之前的想象有所不同。
接着,“及到僧门闲未能”一句,揭示了诗人进入僧舍后,发现内心的闲适状态难以达到,可能是因为僧人的修行生活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自我约束,与世俗的闲逸大相径庭。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最后两句“昨夜褐袍风雪里,隔溪犬吠入林灯”,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描述了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穿着褐色僧袍的僧人们依然坚守岗位,而远处的犬吠声与林间的灯火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画面。这里不仅展现了僧人的坚韧与执着,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具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僧人生活既羡慕又难以完全融入的情感,以及对内心平静与自由的追求。
不详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金鳌背上汲清泠,僧说龙移远脉灵。
若定此泉为第一,惠山未必服中?。
因形有像转支离,妙笔从君压画师。
若向禅中参一指,写余父母未生时。
流水独吟花径,好山重约云门。
茶瓯疏竹孤寺,桐角斜阳远村。
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