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二十首(其四)

迢迢泰山隅,渺渺无行迹。

猿鸟夹路啼,松桂百馀尺。

中有啸歌士,鸣琴卧泉石。

夕采山上薇,朝吸松间液。

放情凌绛霄,流目瞩四极。

宴息藐无言,中情多所适。

我欲往从之,惜哉无羽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泰山之隅的生活情景,充满了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以及他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首句“迢迢泰山隅,渺渺无行迹”描绘了泰山边缘的辽阔与空旷,暗示了隐士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接着,“猿鸟夹路啼,松桂百馀尺”则以生动的自然景象衬托出隐士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猿鸟的啼声与松桂的高大,共同营造了一种悠远而清新的氛围。

“中有啸歌士,鸣琴卧泉石”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的身份和生活方式,他不仅与自然融为一体,还通过啸歌和弹琴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与自由。这种生活状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夕采山上薇,朝吸松间液”描述了隐士日常生活的细节,他采摘山上的野菜,饮用松树间的露水,过着简朴而充满自然之美的生活。这种生活不仅体现了对物质的淡泊,更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

“放情凌绛霄,流目瞩四极”表达了隐士超越世俗、放眼天下的胸怀,他以放纵的情怀面对广阔的世界,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无限的可能。这种境界超越了个人的局限,达到了心灵与宇宙的共鸣。

“宴息藐无言,中情多所适”则点出了隐士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即使在闲暇之时也无需言语,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已经足够丰富。这种状态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最后,“我欲往从之,惜哉无羽翼”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羡慕,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遗憾,因为现实的束缚使得自己无法真正体验到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自由和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与反思。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感怀二十首(其五)

薛公昔好士,珠履罗高堂。

酒酣指白日,各欲吐肝肠。

相印甫脱肘,门前迹已荒。

魏其盛宾客,田侯安敢望。

一绾大将组,车马盈路傍。

疏者为胶漆,亲者为参商。

朝暮市门改,贵贱交情伤。

灌夫与冯子,意气何飞扬。

悠悠数千载,此道久沦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感怀二十首(其六)

朔风凄以厉,憭慄吹人衣。

玄云起大陆,雨雪何霏霏。

孤鸿号中夜,百卉具已腓。

长恐坚冰至,凛凛伤骨肌。

鸡鸣感时物,游子驾言归。

形式: 古风

感怀二十首(其七)

白日回青阳,春草萋已绿。

游子忽不乐,沉吟聊踯躅。

踯躅将何为,念彼东山麓。

涧壑生白云,冈峦荫修木。

飞泉落绝壁,璆然写哀玉。

山水有至音,安用徵丝竹。

长揖陌上人,去来从所欲。

形式: 古风

感怀二十首(其九)

陟彼高台上,天风吹我裳。

顾见双黄鹄,浩浩摩空翔。

振翮翳若木,矫翅凌扶桑。

羽翼岂不修,其如天路长。

横绝薄四海,中道以徬徨。

如何燕雀群,追逐令人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