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二十首(其七)

白日回青阳,春草萋已绿。

游子忽不乐,沉吟聊踯躅。

踯躅将何为,念彼东山麓。

涧壑生白云,冈峦荫修木。

飞泉落绝壁,璆然写哀玉。

山水有至音,安用徵丝竹。

长揖陌上人,去来从所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创作的《感怀二十首》中的第七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白日回青阳”,以日出象征新生与希望,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万物复苏。接着“春草萋已绿”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草如茵,充满活力。这两句营造了一种清新、生机盎然的氛围。

“游子忽不乐,沉吟聊踯躅”则转入人物情感的描写。游子在这样的美景中却忽然感到不快乐,他沉思着,徘徊着,似乎在寻找内心的慰藉。这种情感的转折,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让人感受到即使在美好的环境中,人们也可能面对内心的困惑与挣扎。

接下来的几句“踯躅将何为,念彼东山麓。涧壑生白云,冈峦荫修木。飞泉落绝壁,璆然写哀玉。”继续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如云雾缭绕的山涧、遮蔽着高大树木的山冈、从峭壁上飞流直下的泉水等,这些景物不仅美丽,也富有象征意义,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感悟。

“山水有至音,安用徵丝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纯粹、最和谐的声音,无需人为的音乐来装饰。这反映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最后,“长揖陌上人,去来从所欲。”诗人以礼节性的动作告别路人,表示他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无论是去还是留,都由心而定。这既是对前文情感波动的总结,也是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强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感怀二十首(其九)

陟彼高台上,天风吹我裳。

顾见双黄鹄,浩浩摩空翔。

振翮翳若木,矫翅凌扶桑。

羽翼岂不修,其如天路长。

横绝薄四海,中道以徬徨。

如何燕雀群,追逐令人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感怀二十首(其十)

吾慕汉阴叟,灌园聊避世。

搰搰自行汲,不肯生机事。

掉首谢圣儒,比之为技系。

混沌虽假修,厥言良有味。

世人徒营营,心劳自憔悴。

形式: 古风

感怀二十首(其十一)

三年雕一叶,为日已蹉跎。

木鸢徒跕跕,不能出网罗。

天巧固已凿,于世亦何加。

大圆惟混混,万木生条柯。

工者力常少,拙者力常多。

操斤代大匠,伤手将如何。

形式: 古风

感怀二十首(其十二)

登彼蓟门道,东望渔阳城。

渔阳秋草落,万里阴云生。

鸣笳弥旷野,虏骑何纵横。

羽书东西驰,刁斗日夜鸣。

一战左贤遁,再战谷蠡惊。

白骨蔽榛莽,落日空原平。

成功苟如此,安得有吞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