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轩为张瑞卿

人莫不饮食,所病知味少。

惟有江东老步兵,世味深知见几早。

菰嫩儿臂白,莼香钗股肥。

鲈鱼更堪脍,四腮天下稀。

人生贵适意,富贵将何为。

万钱下箸空暴殄,千钟食禄多忧疑。

当时岂真为口腹,直指秋风作题目。

敢言主簿死铜驼,华亭鹤唳伤都督。

步兵上天家法在,子子孙孙今几代。

侍郎夕食止卜匏,此云三味犹嫌汰。

见在生前酒一杯,何如身后名千载。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纪创作,名为《三味轩为张瑞卿》,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对美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人以“人莫不饮食,所病知味少”开篇,指出人们普遍需要食物,但真正懂得欣赏美味的人却不多。接着,诗人以江东老步兵为例,强调了对生活味道的深刻理解,他早年就认识到世间的滋味,并能洞察其本质。

接下来,诗人详细描述了三种美味佳肴:嫩如婴儿手臂的菰菜、香气扑鼻的莼菜、以及肉质细嫩的鲈鱼。这些食材不仅色香味俱佳,更是体现了对食材选择和烹饪技艺的高超。

随后,诗人提出了对生活的态度:“人生贵适意,富贵将何为。”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非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他批评那些为了贪图一时之快而浪费资源的行为,同时也反思了人们对于美食的过度追求可能带来的忧虑和疑虑。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美食与生活的联系,指出美食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社会现象。他提到了“秋风作题目”的典故,暗示美食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最后,诗人以“步兵上天家法在,子子孙孙今几代”表达了对美食传承的感慨,以及对后人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美食文化的期待。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而不是过分担忧未来的名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美食、生活、文化传承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471)

董纪(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字良史,后以字行,更字述夫。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中任江西按察佥事。善草书。著西郊笑端集。《书史会要、大观录》

  • 号:一槎
  • 籍贯:上海

相关古诗词

送罗照磨之官庐陵

我昔观风十载前,绣衣光耀西江船。

卖剑归耕十载后,君向西江我折云间柳。

西江水,日日清,西江月,夜夜明。

愿君之心如水复如月,洗民烦冤照奸谲。

贤才为政效验多,要听一一归来说。

形式: 古风

亲戚情话诗

故人前身丁令威,去家多年今复归。

江山如旧城郭在,宗族易世邻人非。

弟妇从来未识面,升堂叙礼还相见。

呼集诸孤伯父前,举觞逐一殷勤劝。

为言夫主去从军,五载音书绝不闻。

人生有死亦何恨,最苦军籍名犹存。

丁男未大要补役,往往移文催不息。

纪录申鸣续有条,案吏无钱行未得。

期功强近希谁助,叔在旁州守坟墓。

今年两度寄声来,又作长淮幕官去。

零丁薄命止一躯,况乃累岁多艰虞。

残喘虽存食指众,自度何以全诸孤。

故人低头听说罢,不觉吞声泪盈把。

我今自是羁旅人,有策安能救孤寡。

形式: 古风

雨潇潇戏而有所赠

雨潇潇,泥滑滑,风如刀,耳如割。

行路正难行,行人欲愁杀。

马上顾舟中,贵郎遇富翁。

驱驰莫相笑,同是路途穷。

富翁舟中无坐立,贵郎马上毡衫湿。

腰缠十万受此寒,不如在家贫亦安。

形式: 古风

击壤歌言民乐有贤令尹而美之也二首(其一)

姑缉麻,妇纺花,丁男在田女在家。

吏卒不下乡,官无横科差。

老翁弄儿孙,逐影向壁拿。

东邻酒,西邻茶,从朝至暮笑呀呀。

布谷昨夜鸣,村村补桑麻。

不违农作时,今年落秧早。

爱民如子县令心,无事扰民如此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