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簿不惮暑途亲扣石金祈雨盖有志乎民者也以小诗简之

饥馑忧渠欲荐臻,大田不雨已生尘。

何人有力能鞭石,老令无能漫积薪。

诸佛未尝违众愿,上苍宁不悯斯民。

诚烦仇览登山履,为扣岩前彼上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因饥饿和忧虑,他渴望有所收获,但大田干旱,连尘土都飞扬。
谁能有力量移动顽石?我年迈无力,只能堆积柴薪。
佛陀未曾违背众生的愿望,难道上天会不怜悯这些百姓吗?
诚挚地邀请仇览登山拜访,去敲击山岩前的那位高僧。

注释

饥馑:严重的饥荒。
荐臻:丰收。
大田:广阔的农田。
已生尘:已经扬起尘土。
鞭石:移动巨石。
老令:老朽之人。
漫积薪:随意堆积柴火。
诸佛:众多佛祖。
众愿:大众的愿望。
斯民:这些百姓。
仇览:虚构人物,此处代指访客。
登山履:登山拜访。
岩前彼上人:山岩前的高僧。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诗人虞俦对社会饥荒问题的关注和忧虑。诗中描述了百姓因饥荒而生活艰难,田地干旱,颗粒无收,表达了对天不下雨的深深关切。诗人质问谁能有力量像鞭打石头那样唤起降雨,暗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徒然堆积柴薪以示无奈。

接着,诗人借用佛教中的“诸佛”和“上苍”来寄托希望,表达对神明的虔诚祈祷,期待他们能听见人民的疾苦,怜悯众生。最后,诗人请求朋友仇览能登高涉险,亲自去向山岩前的僧人祈求降雨,体现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呼吁。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素,既表达了虞俦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又寓含了他对改善民生的热切期盼,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收录诗词(868)

虞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丙辰二月上丁释奠致斋于经史阁呈郡僚

泮水分明记旧游,上丁祠事得重修。

音遗金石疑犹在,菜有蘋蘩信可羞。

老我今惭郡文学,诸生试觅汜乡侯。

缅怀安定规模远,杰阁城西最上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主簿昨示喜雨之作末章用李文饶故事非所敢闻用韵回纳

朝来一穗看炉烟,遽挽银河下九天。

东海不冤私自幸,南阳高卧且随缘。

佳名德雨闻前代,尺字商霖證昔年。

老子婆婆那辨此,两翁心印有人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冬至之二日兄弟儿侄偕过西山道院归而微雪

忽然薄暮暗江天,冲面凉风马不前。

五色书云占昨日,六花瑞雪应明年。

向来水旱民何罪,此去流移天盍怜。

逗晓阳乌升若木,摧颓病鹤亦蹁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冬至日泊舟严陵滩下

书云瑞应协黄钟,人事天时讶许同。

葭管阴阳消长际,朱幡新旧送迎中。

严陵滩昔怀高节,茂苑城今愧下风。

醉里不知乡国异,团圞相映酒颜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