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济坝

易闸兹为坝,议因辛卯行。

脊犹出水尺,涨乃泄川平。

北固晏津郡,东虞潦泺氓。

一兴利一弊,要度重和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兴济坝》。诗中描绘了兴济坝的建造过程与功效,以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首句“易闸兹为坝”,点明了兴济坝的建设背景,从原有的闸门改造为堤坝,以期达到某种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接下来,“议因辛卯行”说明了工程的起始时间,辛卯年,即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一年,体现了历史的精确性。

“脊犹出水尺,涨乃泄川平。”这两句生动地描述了兴济坝在不同水位下的运作状态。当水位上涨时,坝体能够有效控制水流,防止泛滥;而当水位下降时,则能释放蓄积的水量,保持河流的平稳流动。这种设计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师的智慧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北固晏津郡,东虞潦泺氓。”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兴济坝对周边地区的积极影响。它稳固了北方的交通要道,保障了津郡的安宁;同时,也帮助东部地区抵御洪水,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兴济坝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个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设施。

最后,“一兴利一弊,要度重和轻。”这句话总结了水利工程的普遍原则:任何工程都有其利弊,关键在于权衡取舍。兴济坝的建设既带来了便利,也需考虑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规划与实施过程中需要谨慎考虑,力求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兴济坝的工程细节与实际效果,还蕴含了对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钓鱼台

昔时垂钓叟,避居东海湄。

就养盍归来,遂为王者师。

始知问家业,九鼎悬一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恭和乾隆御制峭帆亭戏咏原韵钱陈群

红杏香茅横水滨,宸游先咏试题新。

帆收静玩亭中景,幔卷遥迎陌上人。

堤柳受风金勒击,渚蒲冒雨白鸥亲。

凭栏为爱韶光好,一曲春光次第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恭和乾隆御制前题诗原韵钱陈群

会川连平津,置闸取减水。

势本据建瓴,而岂同釜底。

霖潦无常时,下游胥借此。

岂惟卫田庐,亦以资井里。

遥思改邑初,建设洵有以。

无如运河长,迢迢路南指。

偶然遇盛涨,情形当熟揣。

泄怒庶无阏,酾流俾弗蔽。

于焉杀其冲,即可通其滞。

土石工殊施,卑高尺判几。

一劳图永安,万机金汤恃。

作歌继芥园,停銮亲相视。

形式: 古风

舟过青县用吴天章山人青县题壁韵诗

山人出山曾此来,黄鸡紫蟹颜一开。

我今归舟从此去,西风瑟瑟催装絮。

故原荒径复何如,昨夜梦接山中书。

我本无心学张翰,笑将华组换鲈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