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王编修在定岩寺担任僧官的生活与修行。诗中充满了对王编修高尚品德和广泛声誉的赞美,以及对其与皇室亲近关系的描述。
首句“到处曾栽惠远莲”,以“惠远莲”象征王编修的高洁品格和广泛影响力,如同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遍地开花。接着,“鸡峰来住又多年”则暗示王编修选择定岩寺作为修行之所,与鸡峰山结缘,长居于此,已有多年。
“久知戒行闻天下”赞扬了王编修严守戒律,行为高尚,其名声早已传遍天下。而“喜有声名著日边”则进一步强调了王编修不仅在民间享有盛誉,甚至在朝廷中也备受推崇,声名显赫。
“贝叶经翻松下石,昙花香泛竹间泉”两句,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王编修的修行生活。贝叶经代表了佛教经典,翻阅贝叶经的场景仿佛是王编修在松树下的石上虔诚诵读佛经;而昙花香与竹间泉水,则象征着王编修修行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以及他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最后,“承恩常到蓬莱殿,手绾袈裟近御筵”描绘了王编修与皇室的密切关系。蓬莱殿是皇宫中的宫殿,此处暗指王编修受到皇恩,经常出入皇宫,甚至接近皇帝的宴席,体现了他与皇室的特殊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王编修高尚的品德、广泛的声誉以及与皇室的亲密关系,是一首充满敬仰之情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