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兴(其七)》由明代诗人杨时英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漠漠苍烟接翠微,感时搔首叹蓬飞”,以“漠漠苍烟”和“翠微”描绘了一幅辽阔而静谧的秋景图,烟雾缭绕,山色青翠,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氛围。诗人“感时”而“搔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内心的不安与迷茫,仿佛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未来的方向。
颔联“西原落日猿初啸,寒渚经霜蟹渐肥”,进一步描绘了秋日傍晚的景象。西原上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猿猴开始啼叫,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而寒渚边经过霜打的螃蟹逐渐肥美,暗示着自然界的生命力在秋天依然旺盛,但同时也预示着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轮回。
颈联“紫气遥瞻关令尹,澄江长忆谢玄晖”,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者的敬仰之情。关令尹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遥望其事迹,表达了对智慧与道德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回忆起谢玄晖,这位南朝时期的文学家,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怀念。
尾联“可堪鼓瑟非齐好,九日谁怜未授衣”,则将情感转向个人生活,表达了诗人孤独与无奈的心情。鼓瑟非齐好,意味着琴瑟不和谐,比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九日,即重阳节,本是家人团聚、登高赏菊的日子,而诗人却未能得到他人的关怀与温暖,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缺失的哀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丰富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