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孟子庙

古殿依邾邑,高山近孔林。

游从齐魏老,功续禹周深。

孝弟先王业,耕桑海内心。

期应过七百,运岂厄当今。

辩说千秋奉,精灵故国歆。

四基冈上柏,凝望转萧森。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鉴赏

此诗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题为《谒孟子庙》,通过描绘孟子庙周边的环境与历史氛围,表达了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敬仰之情。

首联“古殿依邾邑,高山近孔林”,以“古殿”和“高山”象征孟子庙的历史悠久与庄重,同时将之置于“邾邑”和“孔林”的地理环境中,暗含着孟子与孔子思想传承的紧密联系。

颔联“游从齐魏老,功续禹周深”,指出孟子的学说影响了齐、魏等地的老一辈学者,其功绩延续了自大禹、周公以来的治国理念,强调了孟子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颈联“孝弟先王业,耕桑海内心”,进一步阐述了孟子思想的核心——孝悌之道与农耕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其对社会伦理与自然经济的深刻理解。

尾联“期应过七百,运岂厄当今”,表达了对孟子思想能够超越时代限制,持续影响后世的期待与信心,同时也暗示了面对当前困境时,孟子思想的指导意义。

最后,“辩说千秋奉,精灵故国歆。四基冈上柏,凝望转萧森。”则以“辩说千秋奉”赞颂孟子思想的永恒价值,以及“精灵故国歆”表达对孟子精神的深切敬仰。而“四基冈上柏,凝望转萧森”则以景物描写收尾,既渲染了庙宇周围的肃穆气氛,也寄托了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深深怀念与敬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孟子庙及其所在地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孟子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表达了对这位古代哲人的崇高敬意。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邹平张公子万斛园上小集各赋一物得桔槔

凿木前人制,收泉易卦称。

天机无害道,人巧合成能。

壤脉涓涓出,川流搰搰升。

入晴常作雨,当暑欲生冰。

菜甲青敷地,花容赤绕塍。

弥令幽兴剧,顿使化工增。

坐爱平畦广,行怜曲水澄。

灌园今莫笑,此地近于陵。

形式: 排律 押[蒸]韵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寘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徵诗纪之(其一)

白日浮云隔几重,三山五岳漫相逢。

朅来未得从黄石,老至先思伴赤松。

哲士有怀多述酒,学人无事自明农。

犹怜末俗愚难寤,故作幽龛小座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寘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徵诗纪之(其二)

百尺松阴十亩园,此中人物似桃源。

衣冠俎豆犹三代,鸡犬桑麻自一村。

垣外白榆随宿列,树头青鸟候风翻。

坐来髣髴疑仙境,试问先生笑不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济南

湖上荷花岁岁新,客中时序自伤神。

名泉出地环岩郭,急雨连山净火旻。

绝代诗题传子美,近朝文士数于鳞。

愁来独忆辛忠敏,老泪无端痛古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