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至近现代初期的诗人沈尹默所作的《杂感(其四)》。诗中,诗人以杨子云和陶渊明为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贤者品格的敬仰与感慨。
"伐国不肯言"暗指杨子云的沉默不语,他作为西汉辞赋家,面对国家大事选择保持沉默,体现了他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寂寞扬子云"则表达了对这种寂寞坚守的敬佩。
"渊渊陶彭泽"提到陶渊明,以其淡泊名利、躬耕田园的形象,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曾无代禅文"进一步强调了陶渊明的作品中缺乏直接的政治讽喻,但其道德文章却流传千古。
"明哲古所希,危行寄人群"赞扬了古代智者明智而谨慎的行为,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原则寄托在人群中,希望影响世道人心。
最后两句"饮酒复饮酒,侵晨达日曛"描绘了诗人借酒消愁,从早饮至晚,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和内心的孤独。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