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潜庵源禅师

宝公禁锁寻常事,形如聚墨非实然。

潜庵去眼十五白,再见敬仰加拳拳。

黄龙今代南阳老,而公不减真耽源。

眉须俱荒气深稳,幻灭都尽光浑圆。

公登八十我才半,道义乃尔相忘年。

西山无时渡漳水,洞壑俨在眉目前。

祝公勿学亮座主,兴来径往呼不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别潜庵源禅师》,通过诗中对宝公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宝公与潜庵源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道义的共同追求。

首句“宝公禁锁寻常事”,以宝公的形象开篇,暗示宝公对于日常琐事有着超脱的态度,如同将它们锁于心中一般,不为世俗所扰。接着“形如聚墨非实然”一句,进一步刻画了宝公的神秘与深邃,仿佛他的形象凝聚着墨色,却并非真实可见,暗示其内在的深沉与复杂。

“潜庵去眼十五白,再见敬仰加拳拳”两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加深。潜庵离开宝公十五年后再次相见,对宝公的敬仰之情更加深厚,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黄龙今代南阳老,而公不减真耽源”中,“黄龙”与“南阳”分别指代宝公与潜庵源禅师,诗句表明尽管时间流逝,但两人的精神境界并未减损,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纯粹与深邃。

“眉须俱荒气深稳,幻灭都尽光浑圆”描绘了宝公的形象特征,通过“荒”与“深稳”、“幻灭”与“浑圆”的对比,展现了宝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深邃,以及其超越世俗的智慧与境界。

“公登八十我才半,道义乃尔相忘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与宝公年龄差距的感慨,以及对道义追求的共鸣,即使年岁不同,但对道义的追求与理解却能跨越时间的界限。

“西山无时渡漳水,洞壑俨在眉目前”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象征了宝公的精神世界与诗人内心的连接,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最后,“祝公勿学亮座主,兴来径往呼不旋”一句,诗人希望宝公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不受外在束缚,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道义与理想,表达了对宝公的敬仰与祝福。

整首诗通过对宝公形象的描绘和对两人关系的叙述,展现了宋代禅宗文化中对道义追求的重视,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情感的表达。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宿宣妙寺

冲虎困顿归,投枕眠烂熳。

夜晴霜月苦,睡美不知旦。

日高披晓绿,万事付衰懒。

百年炊黍久,强半得忧患。

起临清浅流,白发不可拣。

此生终一壑,形胜已入眼。

明年定来归,茅屋并崖瞰。

掩门无营为,一味工寝饭。

形式: 古风

次韵

我昔度瘴海,夜浪光熳熳。

经旬困掀簸,饮食借日旦。

动辄值墙壁,更觉归心懒。

平生百念灰,但有身为患。

卧看生与死,两者无可拣。

那知故园山,秀色长在眼。

爱此□洌崖,中有山房瞰。

会当持老齿,嚼此无沙饭。

形式: 古风

三月喜超然至次前韵

杨柳风萧萧,芙蕖晴熳熳。

水阁试新凉,披衣快清旦。

幽居非养高,一榻聊医懒。

嘿观四大空,吾复有何患。

上人超诣姿,丛林得精拣。

勿嫌白兆村,真是人天眼。

穿云得得来,其他空非瞰。

遂为信宿留,与子同朝饭。

形式: 古风

谢忠子出山

道人弃家年最少,毛骨稽山冰雪妙。

为余远出仙庐峰,云晴水寒秋自晓。

孤风峭世凤增击,高谊映人珠自照。

嗟余苦遭梦幻缠,龟囚蚕缚何时了。

明朝定向旧庐归,想见盘空云露小。

当期半夜立西风,月中拾取吹来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