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献与欧公书简帖赞

厚德如祁公,黄钟大镛,和乐且雍。

尊贤如六一,朱弦疏越,三叹庙瑟。

道比志叶,不胶而漆。

顾中外之虽异,犹同堂而合席。

思遗迹而不可见,幸二贤之为时出。

所以前乎此则致太平之明效,后乎此则赞受遗之定册。

既以广元气之运,亦以寿斯文之脉。

然则湍濑无纵鳞,风枝无宁翼。

涵养成就,见此辅弼,故后世尤得以归功庆历也。

形式:

翻译

品德深厚的如同祁公,他的声望如同黄钟大镛,和谐且庄重。
尊敬贤能如同六一,他的言行如朱弦疏越,令人赞叹不已,如同庙堂中的祭祀音乐。
他的道义与志向相契合,无需胶着也能紧密相连。
尽管内外环境有别,但如同一家人共享同一座殿堂和席位。
怀念他们的事迹已不可见,幸好他们适时出现。
因此,在他们之前,带来了太平盛世的显著成果;在他们之后,支持了继承者的稳固统治。
他们的贡献既扩展了元气的运行,也延续了文化的血脉。
这样,激流中没有逃逸的鱼,风中的树枝没有安宁的翅膀。
他们的培养和成就,使得后世能将功劳归于庆历年间。

注释

厚德:高尚的品德。
如:如同。
祁公:指祁国公。
黄钟大镛:古代乐器,象征声望。
尊贤:尊敬贤能。
六一:指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朱弦疏越:比喻言辞精炼。
庙瑟:庙堂祭祀的音乐。
道比志叶:道义与志向相符合。
不胶而漆:无需强制也能紧密结合。
遗迹:遗留的事迹。
二贤:指祁公和欧阳修。
致太平:带来太平。
明效:显著效果。
赞受遗:支持继承者。
元气之运:天地元气的运行。
斯文之脉:文化传承。
湍濑:急流。
纵鳞:逃逸的鱼。
风枝:风中的树枝。
宁翼:安宁的翅膀。
涵养成就:培养和成就。
辅弼:辅佐者。
归功庆历:归功于庆历时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岳珂对杜正献(即杜衍)与欧阳修(六一居士)两位贤者的赞美之作。诗人首先将他们的品德比作祁公(祁奚)的深厚和黄钟大镛的和谐庄重,强调他们尊重贤能如同欧阳修的雅致和欧阳修的音乐修养。接着,诗人指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一致,尽管身处朝廷内外有所不同,但如同一家人共享宴席,精神相通。

诗中表达了对二人无法亲眼目睹其遗迹的遗憾,但也庆幸他们在当时出现,为国家带来了太平盛世的明证,并在欧阳修去世后继续支持了继承人的决策。他们的贡献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也延续了文化的命脉。最后,诗人感慨如果没有这两位贤者,后世的历史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将他们的功绩归于庆历年间(宋仁宗年号)。整首诗充满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他们影响深远的肯定。

收录诗词(770)

岳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晚号倦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字:肃之
  • 号:亦斋
  • 籍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
  • 生卒年:公元1183~公元1243

相关古诗词

杨文靖早间帖赞

道之在人,日用皆其事也。

待物必诚,所以达乎义也。

延平之津,伊洛之涯涘也。

笔端波澜,亦可想其似也。

形式:

汪忠定栗冽帖赞

黄霸为相,功名减于治郡。尺或不足,而有馀于寸。

文翰声迹,百年一瞬。

遗帖得于其家,殆亦足以传信。

形式:

汪彦章誉望求贤荐书三帖赞

纳交以道,不殊乎丘园。观政以人,叹息于求贤。

言情以真,无事乎胁肩。

此前辈之流风,今不复见者几百年矣。

使览者跫然曰:古道之存,存乎尺笺,盍思乎勉旃。

则如宝真者,亦将预有荣焉。

形式:

沈睿达书简帖赞

梦溪笔谈载公之论书曰:书之神韵虽得于心,书之法度必资于学。

分制有法,均停相若,三四合体,上下齐脚,多寡不牵,乃异世作。

今视其帖,信乎其嗜之专而见之卓也。

虽然,艺在当家,习亦有源,存中瞻前,文通比肩。

顾翰墨文章之不殊,而俱未若公之知言。

知言伊何,以神合天。古人之良,意在笔前。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