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谒高皇帝御容在灵谷寺

肃步投禅寺,焚香展御容。

人间垂法象,天宇出真龙。

隆准符高帝,虬髯轶太宗。

扫除开八表,荡涤剪群凶。

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

本支书胙德,臣辟记勋庸。

遗像荒山守,尘函古刹供。

神灵千载后,运会百年重。

痛迫西周灭,愁深朔漠烽。

万方多蹙蹙,薄海日喁喁。

臣籍东吴产,皇恩累叶封。

天颜仍左顾,国难一趋从。

飘泊心情苦,来瞻拜跪恭。

异时司隶在,可许下臣逢。

形式: 排律 押[冬]韵

鉴赏

此诗由清代诗人顾炎武所作,题为《恭谒高皇帝御容在灵谷寺》。诗中描绘了诗人步入禅寺,恭敬地焚香礼拜,瞻仰高皇帝御容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皇帝的形象,表达了对帝王权威与历史地位的崇敬。

首联“肃步投禅寺,焚香展御容”,以“肃步”形容诗人步入禅寺时的庄重姿态,接着“焚香”和“展御容”则展现了诗人对高皇帝的虔诚礼拜。颔联“人间垂法象,天宇出真龙”,运用比喻手法,将高皇帝比作“真龙”,象征其非凡的统治力和深远的影响。

颈联“隆准符高帝,虬髯轶太宗”,进一步赞美高皇帝的英姿与才能,与唐太宗相比较,突出其卓越之处。尾联“扫除开八表,荡涤剪群凶”,描绘了高皇帝平定天下、扫除邪恶的伟业,彰显其历史功绩。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继续颂扬高皇帝的治国之策、功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如“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强调高皇帝的政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本支书胙德,臣辟记勋庸”,赞颂高皇帝的德行与臣下的忠诚;“遗像荒山守,尘函古刹供”,表达对高皇帝形象与精神的永恒纪念。

最后两联,诗人抒发了对高皇帝的怀念之情,以及自己作为臣子的感慨。诗人提到自己来自东吴,蒙受皇恩,表达了对高皇帝的感激与追随之心。同时,也流露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忧虑与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高皇帝的赞美与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监纪示游粤诗

知君前自广州来,泷水孤云万壑哀。

两路攻虔皆不下,一军守岭竟空回。

同时金李多骁将,遗事江山只战台。

独有临风憔悴客,新诗吟罢更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赠邬处士继思

市中问韩康,药肆在何许。

床头本草书,门外长桑侣。

每吟诗一篇,泠然在云天。

筇穿北固雪,艇迷京口烟。

六代江山好,愁来恣搜讨。

兰荪本独芳,姜桂从今老。

去去复栖栖,河东王伯齐。

年年寻杜甫,一过浣花溪。

形式: 古风

昔有

昔有楚项羽,宰割封侯王。

徙帝都上游,杀之于南方。

大权既分裂,海内争雄彊。

何况咫尺间,嬴秦尚未亡。

时会互反覆,壮盛岂有常。

感事再三叹,令我一徬徨。

魏政昔浊乱,兵甲兴尔朱。

唐臣多险浮,全忠肆诛屠。

贪夫分自当,不用重哀吁。

河阴与白马,千载同一途。

奈此国命何,大势常与俱。

天意未可窥,或为真人驱。

形式: 古风

杨明府永言昔在昆山起义不克为僧于华亭及吴帅举事去而之兰溪今年复来吴下感旧悲歌不能已于言也

绝迹云间日,分飞海上秋。

超然危乱外,不与少年俦。

阅岁空山久,寻禅古寺幽。

干戈缠粤徼,妻子隔宁州。

乍解桐江缆,仍回谷水舟。

刀寒馀斗色,血碧带江流。

旧卒苍头散,新交白眼休。

同年张翰在,宾客顾荣留。

海日初浮屿,吴霜早覆洲。

与君遵晦意,不负一匡谋。

形式: 排律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