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徐孺亭边水石连,高名频见野僧传。

箧中书满思安世,楼上诗成忆仲宣。

已说烂柯忘意远,定知焦尾用心专。

寒溪乘兴云迎棹,秋夜娱宾月照筵。

曲槛静宜开木笔,短墙幽称聚苔钱。

廷评官小无馀俸,致仕身闲得尽眠。

梅少也须饶越岳,竹多宁肯让湘川。

樽前白玉杯常在,腰底黄金带未悬。

清露暖空滋菊圃,紫云垂荫养芝田。

仍闻旌表门闾后,朝士褒称过百篇。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徐孺亭边水石相连,高僧名声常在野史间流传。
书箱满载思安世的智慧,楼台诗作唤起对仲宣的记忆。
已知如烂柯故事般忘却尘世,定知焦尾琴声倾注全心。
寒溪泛舟,云朵迎接船桨,秋夜宴客,明月照亮酒席。
弯曲的栏杆静待木笔花开,矮墙深处聚集着青苔。
虽为小官无多余薪俸,但退休生活悠闲,能尽享睡眠。
梅花也要比越山更多娇艳,竹子怎肯输给湘江的翠绿。
酒杯前常有白玉,腰间的黄金带却未挂起。
清露滋润菊花园,紫色云彩遮蔽,滋养灵芝田。
听说表彰之后,朝中官员赞颂他的诗篇超过百篇。

注释

徐孺亭:地名,与后文的‘烂柯’、‘焦尾’等典故相关。
野僧:指隐居的僧人,可能提及某位高僧的传说。
思安世:可能是诗人敬仰的人物,或寓意平安世界。
仲宣:王粲的字,三国时期著名诗人。
烂柯:典故,比喻世事变迁,人事已非。
焦尾:古琴名,象征专注和艺术追求。
乘兴:兴致勃勃,心情愉快。
木笔:植物名,又名玉兰花,象征高雅纯洁。
苔钱:苔藓形成的圆形斑点,形象描述。
廷评官:古代官职,负责评论政事。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梅少:梅花少而珍贵。
越岳:越地的山脉,此处形容梅花之美。
湘川:湘江,竹子产地,形容竹子繁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墨客在自然景色中寻找灵感、创作诗篇的情境。开篇“徐孺亭边水石连,高名频见野僧传”两句,通过对比著名的徐孺亭和野僧的声望,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文学成就的自信。

接下来的“箧中书满思安世,楼上诗成忆仲宣”两句,则展示了诗人的创作状态,他在书箱里积累着丰富的作品,在高楼之上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诗歌,并且以历史上的文学家为楷模。

“已说烂柯忘意远,定知焦尾用心专”表明了诗人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和专注,他不再纠结于世俗的名利,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以下几句:“寒溪乘兴云迎棹,秋夜娱宾月照筵。曲槛静宜开木笔,短墙幽称聚苔钱。”描绘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的情景,他乘着小船在寒冷的溪流中漂泊,与朋友在明月下共度良宵。在一个宁静的环境里,他开始动笔写作,四周被浓密的苔藓所覆盖。

“廷评官小无馀俸,致仕身闲得尽眠。”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以及对退隐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接着,“梅少也须饶越岳,竹多宁肯让湘川”两句,则通过梅花与竹子的比喻,强调个人才华不容埋没,即便是伟大的山脉或河流,也不能压倒诗人的文学成就。

“樽前白玉杯常在,腰底黄金带未悬。”描写了诗人生活的平实与简朴,他虽然拥有珍贵的物品,但并没有过度地炫耀和展示。

“清露暖空滋菊圃,紫云垂荫养芝田。”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与享受,以及对生命力的珍视。

最后,“仍闻旌表门闾后,朝士褒称过百篇”两句,意味着尽管诗人隐居,但他的作品依然广为流传,被世人赞誉不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个人才华的自信,以及对于功名利禄的超脱,展现了诗人追求艺术、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8)

刘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鹧鸪天.剪彩花送珍省试

金屋无人夜剪缯。宝钗翻作齿痕轻。

临行执手殷勤送,衬取萧郎两鬓青。

听嘱付,好看承。千金不抵此时情。

明年宴罢琼林晚,酒面微红相映明。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红梅

瞥眼繁华处处空,寒林独透一枝红。

入时姿态人争羡,清韵须知冰雪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宜春台

一簇亭台画亦难,公馀到此暂盘桓。

山多不似城中景,树密偏宜雨后看。

风送江声穿郡郭,日推云影下峰峦。

当时吏部曾游否,何事无文石上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刘待诏老子出关图卷

不驰骏马驾青牛,西度函关紫气浮。

文字五千传道德,仅同释教让儒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