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台

一簇亭台画亦难,公馀到此暂盘桓。

山多不似城中景,树密偏宜雨后看。

风送江声穿郡郭,日推云影下峰峦。

当时吏部曾游否,何事无文石上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即使是画中的亭台也难以描绘其美,公务之余,我来到这里稍作停留。
山峦众多,与城中的景色大不相同,树木密集,在雨后观赏更佳。
清风送来江水的涛声穿透城郭,阳光推动云影在峰峦间移动。
那时的吏部官员是否也曾游览过?为何没有留下文字刻在石上呢?

注释

画亦难:难以用画笔描绘。
公馀:公务之余。
山多不似城中景:山峦众多,不同于城市的景观。
何事无文石上刊:为什么没有留下文字刻在石头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宜春台的风景画卷,诗人刘嗣隆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雨后山林的宁静与美丽。

"一簇亭台画亦难"一句表明即便是画家,也难以将宜春台的风光尽情地描绘出来。"公馀到此暂盘桓"则是诗人邀请友人在这里停留片刻,细细品味这份美景。

接着,"山多不似城中景,树密偏宜雨后看"两句通过对比城市与山林的景色,以及强调雨后的宜春台更显得阴凉而迷人,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到感受和欣赏。

"风送江声穿郡郭,日推云影下峰峦"两句,则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将山林中的声音与光影的变幻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当时吏部曾游否,何事无文石上刊"诗人提及历史上的某位官员是否也曾到访,并质疑为何没有留下题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问,也是在探讨个人与自然、历史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宜春台山水之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深切的情感,以及他对于历史记忆的关怀。

收录诗词(1)

刘嗣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刘待诏老子出关图卷

不驰骏马驾青牛,西度函关紫气浮。

文字五千传道德,仅同释教让儒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水调歌头

几载沧江梦,此夕复经过。

双台双峙如画,空翠滴晴波。

不是先生高节,激起清风千古,汉鼎复如何。

矫首望天际,烟树翠婆娑。危楼下,数不尽,去帆多。

人人惊肉生髀,却日欲挥戈。

谁识矶边泉石,别有壶中天地,烟雨一青蓑。

自笑亦华发,三叹吊岩阿。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歌]韵

又赠一绝

粉白朱红翡翠翘,汉宫等级不相饶。

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辞更抱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戊申年七夕五绝(其一)

伯劳东翥燕西飞,又报黄姑织女期。

天帝聘钱还得否,晋人求富是虚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