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清湘蒋省干酒色财气韵(其三)

网者弃鱼小,猎人贪鹿肥。

不见阿堵物,见恶宁馨儿。

铜山变荆棘,锦帐启藩篱。

万物与同毁,千驷吾何为。

形式: 古风

翻译

渔夫舍弃了小鱼,猎人贪图鹿的肥美。
他们看不见眼前的财物,只看见贪婪的小人。
曾经富饶的铜山变为荒芜,华丽的锦帐被破坏成篱笆。
世间万物一同遭受灾难,我又能做什么呢?

注释

网者:渔夫。
弃鱼:舍弃小鱼。
小:小的。
猎人:猎人。
贪鹿肥:贪图鹿的肥美。
阿堵物:眼前的财物。
宁馨儿:贪婪的小人。
铜山:富饶的铜山。
荆棘:荒芜。
锦帐:华丽的锦帐。
藩篱:破坏成篱笆。
万物:世间万物。
同毁:一同遭受灾难。
千驷:千辆马车。
何为:我能做什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和清湘蒴省干酒色财气韵(其三)》。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世态变化、物欲横流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处境的无奈。

首句“网者弃鱼小,猎人贪鹿肥”描绘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渔民只愿捉大鱼而放弃小鱼;猎人则贪图肥美的鹿而不满足于瘦弱者。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人们总是追求更好的、更丰厚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那些微小或不足之处。

接着“不见阿堵物,见恶宁馨儿”表达了一种对于世态的无奈感。阿堵是一种不显眼的小草,作者说自己看不到这些平凡的事物,却总是看到令人厌恶的人和事。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不满和失望。

“铜山变荆棘,锦帐启藩篱”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变化。铜山可以理解为坚固之物,而荆棘代表着艰难险阻;锦帐是华丽的屏障,藩篱则是普通的围栏。这两句表达了一个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或者说是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

最后,“万物与同毁,千驷吾何为”展现了诗人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时的无力感。万物共同毁坏,自己又能做什么呢?这里的“千驷”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或者是他所珍视的事物,这些都无法阻挡外界的变化和破坏。

整首诗通过对比、反差等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于现实中的矛盾与无奈,以及个人在面对巨大社会变迁时的微小感受。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和清湘蒋省干酒色财气韵(其二)

风花落春红,岁寒傲霜竹。

彼欲褒姒笑,焉知周人哭。

白发悲梨园,芳草惨金谷。

无使桑间音,乱我杏坛曲。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和清湘蒋省干酒色财气韵(其一)

烂醉非生涯,小人若甘醴。

斧斤戕天和,狂药害正礼。

可惜竹溪逸,不饮颍之水。

名教有馀乐,公未知趣耳。

形式: 古风

和清湘驿颐斋韵

天与粤相接,岭由秦始开。

隔林禽散乱,寻垒燕惊猜。

芳草春无尽,长亭人几来。

山川作时雨,万里洗烟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咏丫头岩

我尝采石山头见蛾眉,且看浓妆淡抹两湖宜。

何物老妪生此儿,又睹双髻尤为奇。

五丁刻画盘古时,黛绿常假山灵施。

春风阅尽不肯笄,素螺头立鬓不丝。

梳云沐雨容为谁,相逢婉娈是似之。

古今知几经品题,我困暑役何能诗。

祗疑前山月鉴故半亏,嫦娥妒吝耶焉知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