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丫头岩

我尝采石山头见蛾眉,且看浓妆淡抹两湖宜。

何物老妪生此儿,又睹双髻尤为奇。

五丁刻画盘古时,黛绿常假山灵施。

春风阅尽不肯笄,素螺头立鬓不丝。

梳云沐雨容为谁,相逢婉娈是似之。

古今知几经品题,我困暑役何能诗。

祗疑前山月鉴故半亏,嫦娥妒吝耶焉知非。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曾在石山上见过如蛾眉般的美景,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两湖都恰到好处。
什么样的老妇人能孕育出这样的女儿,再看那双发髻,更是奇特无比。
这美如同五丁开山的神话时代,翠绿的山色仿佛借用了山灵的灵气。
春风吹过,她仍未束发,像素螺般秀发披肩,鬓发如丝般柔顺。
她的美丽容颜为谁而梳妆打扮,遇见她的人无不被她的婉约所吸引。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赞美过她的风采,但我因酷暑劳役,诗兴全无。
只怀疑是前山的月亮故意留下半轮,是嫦娥嫉妒她的美,又怎能知道真相呢?

注释

蛾眉:形容女子美丽的眉毛。
浓妆淡抹:形容景色或女子妆容的丰富多彩。
双髻:古代女子的两个发髻。
五丁:传说中的五个大力士。
黛绿:青黑色,形容山色。
素螺:比喻女子的秀发。
婉娈:形容女子温婉可爱。
暑役:炎热的劳作。
鉴:镜子,这里指月亮。
嫦娥:月宫仙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诗人在石山之巅见到蛾眉峰,其间浓妆淡抹,显示出大自然的神奇与巧夺天工。诗中提及“老妪”生育了这样的美景,让人惊叹不已。双髻之奇,更是山灵鬼斧的杰作。

通过五丁刻画盘古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崇拜与赞美。而黛绿常假山灵施,则是在强调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创造力。春风吹拂,一切繁华尽去,却不肯被束缚,素螺头立鬓,不需丝线点缀,这些形象都在传达着大自然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

梳云沐雨容,是为谁所展现?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山水间的意境,似乎是特地为相逢而来的人展示其婉约之美。全诗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古今诗篇的认知与自谦,他在酷热中难以写出佳作。

至于“祗疑前山月鉴故半亏”,则是在质疑月亮是否曾照见过这前方之山,让嫦娥也为此而感怀。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自己才华不足的自谦,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意境。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咏荆州瑞莲

莲之为瑞固有之,水神岂肯轻钟奇。

双花仅见子辱表,并蒂尝著原父诗。

未如今年荆州幕,拔萃出类罗方池。

二花三花四五花,至于六花同一枝。

根荄太华玉井藕,彷佛函德铜池芝。

晓来朝日千叶开,宛若群玉齐顷葵。

花工示人厥有象,岂止绿沉而红依。

花中独此号君子,爱莲有说闻濂溪。

方今众贤聚本朝,左右周召而皋夔。

朝和物和天地和,荐之千载之一时。

主人生平不好异,一见错愕开双眉。

此天产也岂人力,赋此直欲同僚知。

形式: 古风

咏衡岳禹柏

我来衡山下,古梵见老柏。

森然星野分,亶有神明力。

风霜饱更练,雨露富培埴。

岳灵共长久,造化与消息。

本盛柯叶茂,夫岂一朝积。

中断寻复续,生意仁一脉。

亦由功万世,何止祚四百。

五子叹将否,一旅少康出。

此殆皇天意,髣髴留禹迹。

倚为赤帝佐,正此苍官色。

存古追蠡在,比休玄圭锡。

稽首千万年,五丁谨封植。

形式: 古风

宜城道间

萧萧风雨问南关,客里单衣八月寒。

灯火数家栖逆旅,江山千里走卑官。

飘零岐路凭诗纪,寂寞襟怀借酒宽。

亟写音书寄乡国,北山高卧尽平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庚申病中作

六十三年忧患乡,人言晚景尚悠长。

不知气郁致痰厥,忽尔异證生微茫。

操修弗遂仁者寿,治疗倍费医之良。

今将累日未痊愈,自知不善摄养贻天殃。

头目昏眩手足不能动,偃然一榻殊徬徨。

光摇两目皎无寐,汗流四体痛欲僵。

纵然未即致幻化,惟恐废弃难安强。

人生修短固定数,不必以此萦吾肠。

枝披叶殒待风寒,根本弗固安能当。

平生踪迹等一梦,未必可保风灯光。

儿女满前无顾恋,家山何许莫思量。

是非得失一勾断,万事尽付之遗忘。

宁神定虑听造物,至此收拾甘归藏。

门前风月正清朗,符到即去庸何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