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过辽河的旅程,展现了辽河的多变与壮阔。开篇“出关数百里,渡河日八九”,简洁地勾勒出渡河的艰难与漫长。接着,“小者不知名,大者此其右”以对比手法,突出辽河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发源自东北,汨汨西南走”描绘了辽河的源头与流向,充满了动态感。“清流可濯缨,浊或泥数斗”则展示了辽河水质的多样性,既有清澈见底,也有浑浊不堪。“荡溢起波涛,触石声如吼”通过声音的描写,让读者仿佛听到了辽河的怒吼,感受到它的力量与气势。
“汎滥过平沙,汪洋十馀亩”进一步描绘了辽河的广阔与浩瀚,如同一片汪洋大海。“闻道枸柳河,水坚八月后”则透露出辽河在冬季结冰的特点,增加了诗歌的地域特色。“今年天亦寒,所遇何独否”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天气的感慨,以及对旅途遭遇的无奈。
最后,“独木一扁舟,三人亦可受”描绘了渡河时的场景,展现了简陋的交通工具和艰苦的渡河过程。“篙使横索钱,安能落吾手”反映了渡河费用的收取,体现了社会的现实与无奈。“浅濑褰裳衣,呀坑没马首”描述了渡河时遇到的困难,需要涉水过河,甚至马匹都可能陷入坑洼中。“登岸乃独悲,鱼鳖几为友”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以及对自然界的亲近感。
整首诗通过对辽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多变,也反映了诗人面对艰难旅程时的内心感受,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